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我兩年半的寫作


  抗戰以來,文壇真寂寞得可以;多產的變成了少產,少產的變成了絕筆。我想作家們生活不安定,當然是第一原因;而身處後方,想描寫抗戰情形,則苦於無話可說,想再照從前草木蟲魚,吟風弄月,又覺得太「有閒」,為這個時代所不許;想寫點後方生活罷,則不適意者多,適意者少,寫出來也覺乏味,於是大家只好沉默。我到四川樂山以來,整整過了兩年半,只寫了一二篇文字。除了上述三個原因,還有一個是屬於我私人的:那就是我的文章原來要催才有。抗戰後出版事業不如以前昌盛,案頭沒有編輯先生素稿的信,出了貨,沒有商店代你推銷——有些店又拒絕牌號不同的貨品,——於是我這個小小文藝工場,也只有關門大吉。
  自從去年秋天,樂山遭了敵機的轟炸,有一個時期,市民是無日無夜生活於空襲警報裡。一聽汽笛嗚嗚吼起,我們這些嚇破膽的市民,就各自拎了個小小衣包向城外狂竄。正吃飯時丟下碗,正睡在夢裡也須一骨碌滾下床。黑夜裡在荒郊曠野間摸索走著,踏進爛泥潭,跌在荊棘窩是常事。一家大小受了風寒雨露,回家發冷發熱,還床債,增加醫藥費的支出,又是常事。儘管這樣眠食無序,奔波勞碌,還不得不強打精神到學校上課,每星期替學生批改百卷以上的作文,你想我們過的這個日子。
  時代既這麼艱苦,生活的麻煩偏偏更比從前多,一會兒屋子漏了,一會兒煙囪又不通煙,一會兒女工來報樓梯霉爛了半截,恰才害她栽了個跟頭。請匠人來收拾難於登天,而且發誓不替你好好地幹,一件小小活計,定要故意挨上兩三個工,教書之餘,自己還得兼做木匠、泥水匠。中國家庭原少不得一個女僕,何況在一切都不方便的內地。但我到樂山兩年,就換了兩打以上的女僕——不是我換她,而是她換我。身體不好的借你的家養病,歇了工的借你的家歇腳,等她揀著了高枝,就毫不踟躕地飛了過去。在青黃不接的時候,大學教授也只好自己提了籃子上街買菜,太太只好穿了圍裙,淘米煮飯、洗菜、煎豆腐。幸而抗戰期內,那些所謂「身份」、「威儀」,大家都放馬虎了,不然,這些粗人的勒掯更受不完而許多同事的家庭,的確為了這個問題,鬧得焦頭爛額。
  物價扶搖直上,幾乎一天變個樣兒。從前同事們相見,還談談閒天,現在除了「米價」沒有別的。家口眾多的更叫苦連天,三月不知肉味的很多,全家吃粥吃雜糧的也有。況且生活上漲的事,是沒有限制的。我們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最富於戰爭痛苦的經驗,想起幼小時聽見父老所談的洪楊故事,和自己所讀的歷史上許多亂雜的記載,覺得這悲慘的劫運就要到來。在時代的罡風掃蕩之下,能站得住的是另外一些人,我們這一類無用糠秕,是遲早要被揚棄被消滅的。但這些痛苦還是易於忍受,只須有希望在,便真到了我們所想像的痛苦最高峰,也心甘情願。然而傳來的戰況,都很叫人灰心,敵人的刀鋒,一天一天由四肢逼近心臟。雖說「最後勝利」的光明,仍舊隱約在我們眼前閃耀,而四周黑暗之日益濃厚,也無所用其諱言。我們所受戰時生活的痛苦有兩層:一層屬於實際,一層屬於精神。所以我們的神經個個都有點失常,非性情變成暴躁,則生活流於頹廢。我既不能別尋娛樂之道,而讓一顆心日夜擱在滾油裡煎熬,也就不知不覺失去了從前的好脾氣,變成一個毫無涵養的人了。
  於是我想,若不想出個法子騙騙自己,混過這些討厭的歲月,不死也得發瘋。我從前就曾用「幻想」麻醉自己,屢次把自己從失望的環境裡救回,現在何妨再來試試?今年春季,恰有某刊物來徵稿,寫了一篇《青春》,自覺文思尚不蹇澀,第二篇寫的是《煉獄》,把兩年以來我們這些教書匠所愛的瑣瑣碎碎的生活痛苦,發洩了一個乾淨,心裡果然就服帖了許多。暑假三個月,除了休息個把月以外,差不多天天釘住那張小書桌寫文章,長短共寫了十餘篇——收在這個集子裡的不過四五篇左右。寫作的技巧雖還是沒有進步,但十幾年以來,寫作的興趣,卻以這一季為最濃,朋友們都說我的作風改變了,一派幽默風味洋溢筆端,可以繼承林大師的衣缽。這稱讚頗使我有受寵若驚之慨。夫幽默雖為今之前進作家所痛罵,然在文藝境界中地位最高,豈予所敢望,況林大師亦非常人所能企及,我之所能寫者亦不過插科打諢而已矣。不過說也奇怪,我覺得生活愈痛苦,寫起文章來愈要開玩笑。這才知道老杜遭天寶之亂,饑寒顛沛,作詩更令人解頤;蘇東坡謫貶惠州,常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妨長作嶺南人」那一類調侃自己的話,是具有拯救自己性靈和生命的作用的。不然,這兩位詩人就很不容易從那不幸命運的掌握中掙扎出來。然則,幽默並非有閒階級的玩意兒,倒是實際生活的必需品,於此可證,要罵還得先考慮一下才對呢。
  半年以來,常常寫文章,說笑話,不惟矜平躁釋,百慮皆空,失去的信心也完全恢復轉來,我堅決地相信,中華民族絕對不會滅亡,侵略者的失敗,也是命運注定的。我的「預感」最靈敏,25年所寫的那篇聖誕前夜三部夢曲,就預先替那猖狂的毒龍畫出了它悲慘的結局。
  擱開國家大事,再來談談文人們最愛稱說的人生問題。前日偶讀賓頭廬為優陀延王說法經,有人為惡象所逐,逃入井中,下有毒龍,傍有長蛇,上又有黑白二鼠嚙其所攀緣的細樹根。在這樣生死存亡迫於呼吸的當口,這人發見樹上有一蜂巢,巢中有蜜,他竟忘其一切以口啜取。這段故事也見於利瑪竇的《畸人十篇》,不過文字略有不同,毒龍不以喻「三惡道」,而以喻「生命」,又說是若翰聖人所述而已。故事所象徵的意義很動人,但說這故事的東方聖人和西方聖人同樣訕譏故事主人啜蜜的舉動,我就認為有些不該。照他們之所敘述,則那個可憐人身陷於這險惡環境,確已逃生無路,他啜蜜固不免於死,不啜蜜也不免於死,以瞬息即將歸於幻滅的生命,而啜取樹頭數滴之蜜,聊以自娛,我們似乎不忍再責備他吧。現在,我要把毒龍比作「生命的煩悶」,寫文章等於「啜蜜」,我們要以蜜的甘露味,暫時忘記毒龍的壓迫,佛家所謂「降龍伏虎」,也無非是象徵著這個意思,這在我個人又算是一個小小「屠龍」的快舉。

  1940年11月25日原載《大風》82期,後由作者收作《屠龍集》序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