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那也是我生命中一段時光


  在我的一生中,如果不提曾在干校中的一年半時光,那不但在生命過程中失去了一段記憶,留下了一段空白,而且會使干校以后的許多經歷和人生的思考都失去一步重要的階梯。在我1988年撰寫《昨夜星辰昨夜風》時,本想在這篇回憶錄式的文字中。寫上一筆干校的生活經歷。可是,總覺得不好提筆,當時,也有一個顧慮,就是對這段大家都經過的歷史怎么認識,在那以前,我記得曾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輩作家,寫了一篇文章,文中有他回憶于校時的收獲,這篇文章我好你看過,又好像沒有看過,但清楚地記得一篇評議的文字,指責這位老人,昧著良心去歌頌一种苦難。也許我僅看過這篇文字連帶引文吧。我是一個怕事的人,唯恐也會招來非議,于是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就少說為佳,一筆帶過。

  談笑之中說干校

  在隨攝制組外出的路上,尤其在長途乘汽車途中,書不能讀,文不能寫,只有說說笑笑,度過一段旅程。
  “秀才談書,屠戶談豬”,我既讀過書,也喂過豬,和我的同伴們有著差不多的人生經歷,于是有几次,在途中談起了干校生活。
  在干校時,主要是干農活,凡是去過干校的人沒有不干點農田活儿的。這次話題是看到窗外田野間勞作的農民引發的,因為我們都曾這樣勞作過,所以能体味此刻在赤日炎炎下農田里做活是多么的辛苦。當年,我們在干校時,若都只是体力上的辛苦,那還罷了,還有的一層是心中時常涌動的委屈,而那時又偏偏有那么多知識分子特有的靈感,簡直無從想象,這靈感出于何种心態。
  當車窗外掠過田野中的一孔廢棄的磚窯時,我忽然記起剛去干校的一句口號。我說,當時我們干校有一句很流行的口號,跟這磚窯有關,“高溫高速煉紅心”。怎么講?是這樣的,剛到干校首先搞基建,蓋宿舍、蓋厂房,自己燒磚,自己施工。誰說知識分子不行,蓋的房子整整齊齊,漂漂亮亮。當時施工任務緊,很多人都拼著命干,當一窯磚剛剛燒好,還沒涼透,就鑽進窯洞往外掏那還燙手的磚,接著又冒著窯內高溫往里碼坯子,于是有人把這种干法總結成“高溫高速煉紅心”’。人可以練,心怎么煉法,就不得而知了。大家笑了,在笑聲中有人說,知識分子的點子就是多,發明點口號,自己整自己。是的,當時并沒有誰逼你這么干,自己樂意,還逼得別人也這么做,那年月人的思想有點失常,我想,這不過是為了表現能吃苦,自覺鍛煉爭取脫离苦海,早回城里,但也不應排除,有的人是真心的拚命干,拿今天的話說則体現价值。但這也正如魯迅所說的“連吃西瓜都不主張平平常常吃下去”,一定要別出心裁,有點花樣。人家農民几輩子下田,汗珠掉下去摔八瓣,但從來沒听過這么多漂亮的口號。
  那會儿口號多了,“50米不抬頭,10O米不直腰”,這是割豆子時的口號。一長壟豆子,憑鐮刀割,低著頭,貓著腰,50米不能抬頭,100米不直腰歇口气儿,這簡直不是干活,是玩命。同樣,這并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做法,這就是這些并不情愿到這儿干農活的人,提出的自己整自己的口號。提這口號的人,沒見有一個人真的留在農村,他們最后一個個比誰都先回了城,但留下的人卻被這不成文的條條框框所累,都非得那么干。
  什么事只要提個頭,總會有人不甘寂寞,爭先恐后地提出一些更可愛的口號跟上。比如:“架于車精神,啃干饃精神,一盞燈精神”。當時,干校有汽車,有拖拉机,提出這些口號的人,他要叫勁,要自己拉著架于車,當運輸主力,几十里的路程,連男帶女,都要這么拉著滿滿一車東西,吃力地走著,這叫“架子車精神”;如果外出,那就帶著干糧水壺咸菜,有飯館也不能進,這叫“啃干饃精神”;到了晚上,熄燈號響了,宿舍一片漆黑,這時,每個人床頭都點上一盞小煤油燈,用空墨水瓶,拈個棉花捻儿,灌上煤油,亮起一點光,大家就著這點亮,讀毛著,這就叫“一盞燈精神”。那陣,誰提出一個离奇的口號,都會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哄而上,奇怪的是這种口號的發明者,卻不見經傳,好像空穴來風找不到出處,現如今這位老兄自己在燈光通明的夜晚在干什么,不得而知了。
  有一天晚上,我鄰床的一位廣播學院的老師,讀書至深夜,我悄悄拉人一下,示意,請把他正看著的一本包著皮儿的書遞給我。出于信任,他遞過來,我翻開一看是《詩的合壁》我特別興奮,當時上哪儿找這种書。于是我借來看了好多天,也想趁勞其筋骨時。增添點我喜歡的文化營養,有對侯也派得上用場,譬如出黑板報時,可以寫上一首打油詩。

  打油詩

  在干校時,勞動之余的一項文化活動就是寫些干校詩歌,干校詩歌的特點就是口號歌,只要押韻就成,越火熱,越裝進點大話越好。恐怕前面提及的几個口號,也屬于這种文化。
  知識分子也是人,是人就能干最基本的体力活儿。而体力活,看上去累,乍一干受不了,可是越干越能干,而且不离開這個環境越干就越愛干。
  我那時年輕力壯,還不到30歲,小時候愛運動,這時正是能吃苦出力的歲數。
  到干校一段時間,我能扛180斤麻包上跳板,一頓飯吃五六個饅頭。夏天,只穿一條短褲,肩上搭一條毛巾,頭戴一頂草溫干什么像什么。
  我覺得最舒服的時光就是當汗水一滴滴流淌,渾身發酸的時節,休息的哨子一響,我往草地上一躺,小風儿一吹,那個輕松与舒服勁儿別提了。
  我有時真的想,在干校還不錯,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也不用擔心了,都到了這一步了,還怕什么,只要不想煩心的事儿,過得一樣快活、自在。不怕連長臉色,你不服咱們練練看,土里水里跟你比比。插秧、收麥、打場、扛麻包、鋤地,哪一樣都行。我也不怕別人給我穿什么小鞋了,已到了最基層,難不成還往下放,挖坑埋了。于是我真的管他東西南北風,吃得飽,睡得好,不想煩心事儿。
  干校周圍老鄉,給我們編了個順口溜,我至今仍怀疑這一定是干校里的人自己編的,拿老鄉說事儿。其實也沒什么有傷大雅的地方,順口溜曰:“穿得破,吃得好,一人一塊大手表。”這就是干校學員畫像,這順口溜和我們的打油詩一個樣,順口就來。
  在干校第一年收麥子,夜里還到田里裝麥草,我几乎都忘了有這么一段生活,幸好,我當時寫了一首詩,發表在干校牆報上,當時要求每人都寫,這是承載那個時代的生活与思維的打油詩。題目《收麥草》,原文照錄,以示我當時的真實亦或虛假的心境:

  龍口奪糧日,干校人倍忙。
  宁洒千滴汗,不丟一粒糧。
  夜戰七百六,戰士斗志昂。
  鐵牛奔跑急,哨子笛笛響。
  桑杈舉麥草,五洲鳳雷裝。
  穿梭快如電,歡聲笑語朗。
  涼風拂雙鬢,露濃濕衣裳。
  天幕星眨眼,河汗照大荒。
  清晨回營房,笑臉映朝陽。
  霞染金黃浪,千里新麥香。


  在濃濃夜色中,星天云滾,四野岑寂,几十個學員,散在760畝麥田中,叉草裝車,揮汗如雨,此呼彼應,聲震洪荒。我那時,曾想過,多少年后,絕無此良机,無此体驗,無此幸會。人生就是這樣,如果訴苦,那就可以說這是非人干的活和非人的待遇,如果把這事當成一件生趣盎然的事,确實是趣味無窮。我感到在田野里,人們彼此隔得那么遠,而与天籟、与大地、与地里的庄稼离得那么近,感到神秘而興奮,感到心胸開闊,感到在塵世間的你爭我奪是那么的乏味。我愿貼近四野,獨享那清風,那草香,那月的皎洁,星的詭譎,獨自感受好只有我感應到的田野的律動与心潮的震顫。

  干校安個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氛圍,一個過程有一個過程的歸宿。去干校是不得已的事,可是在干校如何生活,如何使自己能适應這段异乎尋常的生活,并從中找到樂趣,是另一回事。我想大家那時都一樣,都在苦干苦熬中,尋找寬慰自己的門道。我那時去干校与后期輪換制是不同的,早先去干校的很多人,似乎已注定扎根農村。
  還好,我去干校時正值年富力強,因此,別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我覺得這很像是一座体育學校,吃飽了就練,出汗了往干校邊的河里一鑽,其樂自己知道。我那時年輕,我的妻子也年輕,恰好,我們先后一起到了干校。
  我們剛到干校時,夫妻是分開的,不知道誰出的這個餿主意,只有星期天我們才得空相聚。
  后來,終于給了我們一個家屬宿舍。
  一間10平方米的小土房,只有兩副床板,我們把兩份行李湊在一塊,就在干校安了家。當時,真的沒有任何抱怨,覺得這樣也行,一天到晚照樣眉開眼笑。人就是奇怪,到了什么境況只要還有一口气,只要身体還健康,怎么也得活著。活著就得過日子,唉聲歎气、愁眉苦臉是一輩子,高高興興、樂樂呵呵也是一輩子。
  我們白天上班,各歸連隊下大田干農活。記得那還是個春寒料峭時節,一天我們去營房的路上,我妻子說,反正他們一會儿也要到這儿來,自己就卷起褲管下了水田,上身還穿著棉衣,那時候,我們全不怵任何累活。
  我們的家,除了一把暖壺別的什么都沒有,白天干完活從連隊回來,手拎一壺開水,我們一起走回這間土房。
  夏日夜晚,屋里太熱,我們就拎個小馬札,坐在离住處不遠的水塘旁,一人搖把芭蕉扇,不時拍打蚊子,我們的老副部長徐崇華同志,是我的鄰居,晚上也往水塘邊一坐。月光下大家,看著天上的云彩映在水中,看著螢火虫在野地里一明一滅,听著遠處村落里偶爾傳來的狗叫,乘涼閒坐,天南海北閒聊。一陣涼風過后,泡桐樹的葉片搖搖晃晃,投在臉上的影子斑斑點點。夜深了,大家回去休息。后來,回到北京,每次見到徐崇華同志就感到十分的親切,真像一場夢一樣。
  我和妻子從營房回來,如果是一個滿月的夜晚,我們欣賞到了現在人很難領略的美景。在一條林蔭土道兩旁,一望無際,那明亮的月光,給這一方方水田,涂上暈柔的銀色,美得令人惊异,稻子散出陣陣清香,那一片蛙聲遠近相應相疊,真覺得寂靜与暄騰,天光与水光,融成一片神話般的情景。這是我以后再也沒有体會到的感覺。我知道,那片片水田如今還在,月色中仍是清輝無限,樹蔭應是更濃,蛙聲依舊,只是有誰會在深夜中天天行走呢?我們就那樣走了几個月,從一方方水光粼粼可映星空的田野,到插上秧苗,到長成翠綠,到變得金黃,每天都過往于此石到生生滅滅的自然循環。
  麥收之后,干校輪換學員,我的妻子先回去了,我們又把放在一起的舖蓋分成兩分,妻子給我留下了一些回城再也用不著的用品。兩個人先回去一個,總強如兩口子固守于此,因為,她先回城即是我日后回去的希望,當我們拆開兩副床板,發現床下的土地上長出了几個蘑茹,這算不算好事多磨呢?沒有難舍難分,一切依舊是自自然然。
  她先回北京,我繼續留在干校。
  從家屬區搬回營區,我獨自一人住在了河塘邊的小屋,當了飼養員。

  干校喂豬

  我回到連隊,沒几天被分配去喂豬,我已經學會了干大田的所有的話計,可是從來沒喂過豬。分配我去喂豬,我在班上表個態。我們班是五連八班,這個番號我記得清清楚楚,是因為我們班有一位廣東籍的女學員,她經常代表班上發言,她稱呼五連八班是典型的廣東味,五連八班經她之口就成了“五梁八邦”,我們就跟著這么稱呼自己是五梁八邦戰士。在班會上,我表了個態:
  “感謝連隊領導把這樣一項极其艱巨和极為光榮的任務交給我干。在公社里,什么樣的人才能當飼養員呢?同志們,只有苦大仇深的貧下中農,僅青松岭里的万山大叔那樣的老貧農。喂豬是我們連的机要工作,我再一次感謝領導對我的信任,同時也決心以養好豬、喂好豬的實際行動,報答領導的關怀!”
  我發完言,大家都面無表情,只有兩位女同志低著頭偷偷笑。是的,這是諷刺,我离開播音崗位,下到干校,干完大田農活,又讓我去喂豬,這本身就是諷刺。
  不過,喂豬歸屬炊事班,我感到很親切,因為從班長到每位成員都是老朋友,無話不談。
  我一個人喂了50頭豬,從粉碎麥秸,制作發酵飼料,到給豬看病打針,我都會了,豬其實是很聰明的動物,其性貪吃。冬天,我一早就去挑水,營房黑洞洞的,我打破井水的冰殼,挑回來水,燒上柴草,煮上飼料,等我挑著熱騰騰的飼料往豬圈走時,別人才剛剛起床。
  我那時有使不完的勁,一根扁擔挑四只稠乎乎的飼料桶,手中還提了一只桶。走到豬圈旁,把五個桶放在五欄豬圈前。一窩一窩的大豬、小豬,都緊緊擠在一堆互相取暖,睡得正甜。但只要我面著柵欄,把飼料往槽子里一倒,嘩的一響,那些豬哄的一下,像是听到發令槍一樣竄起身來,沖到田邊,立刻呼嚕呼嚕大口吞著吃,真是好玩极了,我每天這個時候都會從心里笑出聲來。來吧,伙計們,開飯羅。
  每頭豬從小到大,從瘦到肥,我一清二楚;每頭豬的特點,脾气,我也掌握了。我手中有時拿一根荊條,一看到有的大豬霸槽,我就給它一鞭子,有飯大家吃,你為什么獨占;有時我偏把這頭不講理的豬轟到一邊,先讓別的豬吃,一會儿它見我不注意,便一頭扎過去騰騰地吞了起來。豬雖然食吃,卻也挑食,如果槽子里放的飼料太多,吃不完,就拱來拱去,干脆不吃了。所以第一次倒半槽食,然后用大勺子再一點一點給它們添。天涼有時飼料發酵得不透,沒那股濃濃的酸□的酒香气,豬不愛吃,我就預備一點精料如麥麩等摻進去,哄它們吃完。豬吃得越多,飼養員越開心。
  等豬們吃飽了第一頓,我就洗洗手,換上干淨衣服,去伙房吃早點了,連隊戰士們早已經吃完飯下田干活儿了。飼養員這一上午就圖個清靜,不過拉兩車粉碎的麥草,回來裝上缸,放上麥子,蒙好塑料薄膜,讓它發酵。抽空就看書,記點筆記。一位老同志來干校時,是全家一鍋端。他帶來一套《魯迅全集》,我一本本借來看,前后讀過兩遍。這位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在他所處的時代,遇到過种种人情世故,當看到一件件不平之事,他知他無懈可擊的論戰方法,以老到和鋒利的文字,指東向西,淋漓盡致地把陰暗的事物和一批小人嘴臉揭穿。那時,我覺得魯迅老先生的雜文,放之任何時代都所向披靡。讀這些雜文,使我內心也由軟弱而堅強了一點。喂豬的几個月,我正好盡情閱讀,在我的小天地里,在那間堆滿飼料的土房子里,我的心充實了很多。我那間小破屋,离營房很遠。冬天沒法生火,屋子還四面透風,我想我之所以能很健康,很樂觀的挺過來,一是我那會儿年輕力壯,另一個原因就是看了《魯迅全集》后,我胸中似乎也在凝聚一股正气。我知道,我還要回到我的崗位去工作,今后的歲月還會遇到坎坷和不平,雖不可赤膊上陣,但絕不再忍辱求全。我決心,今后對任何事情都要敢講道理。普天之下,任什么事儿都搬不過一個理字。這一段喂豬時光,孤獨而不苦悶,寂寞卻不傷感。后來,連隊里看我一人實在忙不過來,又派過几個人來幫我。白天大家一塊勞動,晚上他們回到熱烘烘的營房,而我一個人獨守孤燈。但我卻出奇的膽大,小時候怕黑夜,怕孤獨,拍人少,而這會儿我一個人在遠离大伙的塘邊,听著西北鳳的呼嘯,有時,看到黃鼠狼從窗外溜進我屋,用綠瑩瑩的小眼睛瞪著我看,我也沖它笑,我那時真的是,無所畏懼,踏踏實實進人夢鄉。
  我們炊事班長姓畢,是師院中文系畢業生,來到干校當了伙頭軍。我几乎一點也看不出他胸中有什么文才了,倒是他的一手絕活儿,我至今不忘,連隊几十個人的伙食他擺弄得有滋有味,沒人不夸五連伙食好,主食、副食、炒菜、烹調,好像是久經訓練的大師傅,尤其殺豬,整理豬下水更是麻利。
  我是喂豬的,喂肥了豬是給連隊改善伙食用的,當然,殺豬時,我不忍心看。君子遠高庖廚,平時我也不怎么去伙房。有一天,老畢不知為了什么跟連里的領導吵了起來,气鼓鼓的坐在那儿。我一看表快九點半了,還沒動靜,中午還開不開飯呀,我到老畢那儿勸他,他脾气不好,別人不敢勸,我不怕他,我說:“老畢,連里得罪了你,大伙沒得罪你,大家一會儿回來。飯都吃不上,你還有什么理呀?”他半天沒說話,過了一會儿,他沖我說,“走!抓一頭豬,今儿改善。”抓豬我不能不管,于是兩位炊事員拿著一根杠子一副繩子跟我去了豬圈。几頭一百多斤的豬,一見人要來抓,也不是善碴儿,它也要拚一下。所似,抓豬也得有兩下子,兩名炊事員不含糊,跳進豬圈,豬一下子急了,亂沖亂拉。我喊了一聲,“閃開!我來也!”騰地一下跳了進去。可是,等我腳一沾地,一回頭,兩位小伙子已經怎么跳進來的,又怎么跳回去了,只剩我一個人面對五頭憤怒的豬。我回頭罵了一句,他們隔著土牆用繩子套住了一頭豬,我与他們一塊儿往回拉繩子把豬按住。這時他們才又跳進豬圈,一塊綁,一塊抬。豬圈里所有豬都大聲呼喝,吵成一片。把豬抬走后,過了大約兩個小時,收工號響了。連隊排列成行,回到營房。一聞香气四溢,溜肉片,已經熟了。兩個小時,老畢一人連宰豬、扒皮、開膛,收拾下水,分類收放。一頭豬要吃三天,頭天是吃肉,第二天吃排骨,第三天是豬頭和下水。老華,我算服了。

  夜半漁歌

  我們干校在河南周口地區的淮陽,干校旁邊有一條河,叫清水河。我敢擔保,那時候,河南這一帶絕無工業污染。到了夏天,清水河靠干校這一段,真是一個水上樂園。干了一天活儿,傍晚在清清的河水里,痛痛快快游一趟,其樂也融融,于是我們的清水河成了干校一條寶河。
  清水河里,魚儿不少,可是沒几個人會撈,偶爾捕來几條魚,不夠全連吃的,有時就几個班輪流改善。
  到了冬天,河水中間還沒冰封,但人們已不再去岸邊圍逐了,河岸冷清而荒涼。
  一天,吃完晚飯,老畢到我的小屋找我,讓我晚上跟他一塊去下河捉魚。啊!冬天捉魚,但我心想就算去玩一回吧,就跟他拿了ZO條粘网,划了一條小木船,行出了五六里。
  這一天,寒風刺骨,月上中天,照得水面一閃一閃。夏天的水波蕩漾給人一种親切感,而此刻四野一抹黑,一滾一滾的水波令人膽寒。小船漂蕩,濺上船頭的水結了一層冰殼。老畢讓我划槳,他上了船頭。我的天,這要掉下去,黑燈瞎火,水寒刺骨,又穿著那么厚的衣服,這可是要命的事儿呀,要是夏天,別說這么一條河,就是再大的水面也難不倒我,我曾當過民兵水上訓練的救護,我在水里游上几個小時玩一樣。可這是冬天,這是深夜,這會儿風大浪急,老畢指揮我划的方向,船成之字形蕩開。他攔河下网,ZO面网橫在河心,每張网約隔ZO米。然后,他又坐回船艙里,跟我一人一槳地划,一邊划一邊用槳使勁拍水,又用木槳敲打船幫,好在深夜里沒人看我們出洋相。這么划了几個來回,鬧了半夜。老畢說:“該起网了。”我划船,他起网,找到网頭浮飄,提起來,一點一點儿拉,一點一點儿收。驀地,嘩啦一響,一條大魚纏在网上,月光下閃閃發亮,哈,真有哇!我真不相信這時候能抓到魚,可是真抓到了,這條网上就粘著兩條兩斤以上的鯉魚。我們把魚放到船艙,划向下一張网。一起网又是一條,可熱鬧了。我也上了船頭,蹲在冰殼水,忘了掉進水里的危險,幫助拉网。只要一拉网,從手中的分量上就覺出有魚沒魚,魚大魚小。好像有人給我們轟來一群魚似的,有的网上挂了三四條,真是越拉网精神越大。我拉起网,看看冰冷的水珠滴進河里,在月色下銀光點點,水聲清脆,這時河面上起了一層霧,遠處河水看不到頭。我只覺得网兜住了一個大家伙,拉起來一抖一抖地十分費勁,拉近一看,是一條十多斤的大草魚,我還從來沒見過這么大的淡水魚,把网已弄破了几個洞。我們倆用力把這條魚拉上船頭,拚命壓住,推進船艙,這魚還用力扑騰,我簡直覺得這不是抓魚而是在做夢,哪有那么好的事儿,可千真万确。第二天,全干校轟動,都一跑到我們伙房看魚。七八十斤,全連一頓吃不完。我也成了有功之臣,而且我們深夜出船帶有很濃的傳奇色彩。
  一傳十,十傳百,每天都有人上豬圈這儿來問我怎么提到那么多魚,我說這沒什么竅門,膽大心細就是了。
  我繼續喂我的豬,老畢繼續炒他的萊,春暖花開之時,老畢,還有一位天天聊天的笑呵呵的老劉,都調回城去了。想起在炊事班,我們相處了一段時光,大家算是有緣分,此刻又剩下我一個。人了。妻子回城了,朋友也回城了,一年一度的春風吹綠了淮陽大地,我的小屋里,也不再寒冷,可是我的心卻逐漸冷了。“春色惱人眠不得”,大有李陵當年慨歎,“身之窮困,獨坐愁苦……舉目言笑,誰与為歡”之感。我成了一名老兵,又來了一批新兵,這時干校生活已比過去輕松多了,沒有了“高溫高速煉紅心”的那份拚搏,當年能征慣戰的漢子們一批批走了。
  他們是打著紅旗,排著整齊的隊列,含著熱淚离開這里的。當年,他們在這里含辛茹苦,奮斗拼搏,他們也曾心怀不滿,發過牢騷,口出怨言,一邊勞動,一邊盼著能重回家園,重操舊業,脫离這片苦海。可是當他們真的返回,告別這片洒下過他們汗水,告別這片由他們親手營建的宿舍,告別這塊也許暗暗滴過淚水的土地,是興奮、是激動、是留戀、是難舍,總之,這時,他們百感交集。新來的人,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哭什么,哭給誰看,不愿意走就留下,這种感情,過去、現在、未來都很難說清,誰也說不清。
  在干校有干校的苦惱,回城有回城的困惑,那時回城之后,缺少的是熱烘烘、樂融融的气氛。所以至今,去過干校的人,特別是在干校多年的人,有時會這么說,當年,我們多單純,也曾多么的充實。這不是假話,也不是隨意說說,這是一种無法說清的一段情結。

  毋忘我

  在一個溫暖的集体里經受怎樣的苦辣酸甜,都是能夠對付的。然而,一個個人無論有怎樣的堅強內心,在孤獨中往往很難适應种种沖擊。
  我發現我一個人在干校的一個角落里,默默干活,落落寡歡。和原來相熟的戰友、朋友相處日久,乍一分手,很難适應又一個新的集体。我有點看不慣他們,看不慣他們什么農活都不會,或者說看不慣他們吃的不是我們那時的苦。這是不是有點心理變態,是不是希望人人都受累,都受罪,都跟著我們一樣也受點委屈?
  干校的管理,也不像我們初來時的森嚴了。什么“架子車精神”,什么“啃干饃精神”,什么“一盞燈精神”,這些都沒人再提了。我討厭當年提這些折磨自己的口號的人,但也討厭把這些口號的精神意義全都拋棄的人,是進亦憂,退亦憂,到底如何才好呢。一個人适應了一种格局,而盡管這格局不合理,可是一旦适應了,再把這個格局揚棄了,就會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這正像上高原的人,一開始缺氧受不了,可是一旦适應了,再下到平地,他又有點受不了。
  干校紀律嚴,當初我也曾嘗到不近情理的對待。譬如:我插秧的水田旁,有一個揚水站。在一個水泥池中,我們下去沖泥腿時,總有一大堆小泥鰍鑽來鑽去。一天,我們連兩位同志病了,干校那時又沒營養品,我從宿舍拿了個臉盆,趁夜色低垂一人走了好几里,下到池子里撈了一盆泥鰍。回來悄悄請兩位女同志收拾干淨,我找了一個大砂鍋,可能是藥鍋,一人溜進鍋爐房,在火上燒起了泥鰍。看鍋爐的一位老同志還笑著問我,鍋里是什么?我說是藥,一會儿香气四溢,這中藥味怎么這么好聞?老頭儿還跟我開了個玩笑。
  我交給一位女同志悄悄端去,給兩位病號吃,我自己連鍋蓋都沒打開,里面什么樣至今也不知道。
  誰知晚上全連會,連長、指導員聲色俱厲,大批資產階級享樂主義,和不遵守勞動紀律。我一听,糟了,准有人給報告了。這事儿層層有人知道,要保密其實不可能,要想知道誰告的密那也不可能,知道了又能怎么樣人家。我低著頭,硬著頭皮听著,心想我反正沒吃,能怎么樣。最后人家講完一通道理,點了我的名,我在全連几十位戰友面前成了一個偷嘴吃的饞鬼。也許散會后,他們弄清了真相,既沒再批評,也沒向我道歉,就這么算完了。我知道,這世界上不講理的事儿多了,我不理你就算了,就這樣,我簡直對那几個人失去了任何信任。
  如今來了一批新學員,帶各种好吃的,公開吃也沒人再過問了,我想起過去,未免气難下咽。
  再說,我一人在一個小屋里,几乎与世隔絕,有沒有人想起我該輪換了呢?是不是把我這個人忘了?!
  干校領導不管各單位輪換事宜,我找他們說不著,說了也沒用,于是我自己采取點行動。
  寫信叫妻子拍一份電報:母病速歸。唉,拿自己母親說這事儿,肯定是有悖孝道。可是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母親并不知道,干校以示關心,還向台里當時的領導匯報了,台里派了兩個人去我們家“探望”。正好我媽出去買菜,問街坊,趙忠祥他媽病得怎么樣,街坊莫明其妙,你們說什么話呀,人家好好的。得,西洋鏡揭穿。不過這時已靠近“文革”后期,干校領導換了一批人,他們明知我這是借口回城,也就睜一眼閉一眼,准我一個月假。
  “撞破鐵籠脫虎豹,頓開金鎖走蚊龍”。我默誦著《三國演義》中劉備從曹操處出走的兩句評書,一路回到北京城。
  回到家中,先是猛歇几天,睡几天覺,然后猛吃猛喝。在干校攢了點錢,這時物价便宜,一塊錢能吃頓涮羊肉,不過那是在大家圍坐的共用鍋里涮肉。休整了几天,又覺得回城也無聊,愛人白天上班,我看望老母親,陪了几天,就一人上街閒逛,心里也煩。到干校一年了,台里有什么變化沒有,我根本不知道,于是我決定找領導去談一談。
  我已沒有了大樓出人證,上班時我進不去,只好趁領導們在家時去訪問。我想我与他沒什么個人恩怨,人家受教育多年的老同志,不會不見我。
  我利用中午時分,敲響了他家大門。他一見是我,愣了一下,因為他派人去我家打探虛實,沒估計是干校准我回來。我登門拜望禮數周全,也無可指責,于是他非常熱情地請我落坐。我于是按照過去大家都慣于說的套話,把自己如何認真改造和認真學習馬列、毛著的情況,作了個詳細匯報,差不多談了一個小時。最后,我站起身說,實在不好意思影響您午飯,今天就不多打扰了。
  第二天,大約還是這個時辰,我再次敲響了領導家的門,繼續匯報。第三天,他有點不悅的顏色,我一如既往畢恭畢敬地說,本不該此時造訪,但上班時,我不方便進大樓,晚上就更不合适了,只好此時來訪。他明确表示,你沒什么大的錯誤,就是想多給你創造一點鍛煉的机會。我說:“領導好意我感激不盡,我希望多有鍛煉机會,這樣吧,該輪換我了,我就回來,下一期,我現在就算在您這儿報名了。”第四天中午,我又以手指關節,輕輕地扣擊他家的大門。我是拖著無奈的步子,怀著矛盾的心情,走到這里的,我的手半天才抬起來。這樣的午間造訪,不但令對方十分的厭煩,也實在有傷我的自尊心。還是得來,我一生很少為自己的事去麻煩別人,很少開口求人。“上山擒虎易,開口求人難。”有時,還沒開口心已怯了,人家能答應嗎?所以我极端佩服基辛格的外交談判技巧,想還到既定目標,提出一個天文數字,這差不多就是市場上的“漫天要价,就地還錢”。我實在缺乏這樣一种勇气,也沒多少机會嘗試。那种“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的厚顏無恥之舉,我見過多了,可是該向人家稍微借鑒一點的時候,卻怎么也做不來。這次,我覺得我并非專為自己輪換回城而來造訪,我認為自己是在討回一個公道。人善遭人欺,這次我有點豁出去了。
  一進他家大門,已看出他的滿臉的不高興。說老實話吧,誰看誰都不順眼。我只是要一句話,“該不該叫我回來”。你說不該回來,那就給句干脆話,我也好問一個為什么,你說該回來,那我就要一個承諾,什么時候回來。
  這次,好像有點成效,他給了個活口儿,你的問題,我們研究一下,這樣吧,有什么事,你可以去找xxx。”XXX是台里什么領導我已不清楚了,因為我喂了一年豬,熟悉我那几頭豬,對別的事就不太清楚了。“也好”,我表示,這几天承蒙領導對我匯報的听取,也表示,既然你們還要商量,那我就等等。他說好,有了決定會告訴你的。我心想,這叫得令而回,反正我在北京,在家里等了,我也不再找什么人了,是你叫我等的。我給干校發了信,說是領導讓我等信儿,因此,我不可能近期返校。于是,我就該怎么過日子,就怎么過吧,你們最好就此把我遺忘。不過,人家可以忘了你,你自己可絕對不能忘了自己,尤其不能迷失自己的本性。知識分子怕別人忘了自己,大抵上是恐無用文之地。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一些人覺得給你分配點工作或讓你能發揮一技之長,是讓你占了大便宜。那個年月,似乎就是這樣。那是一個不給你解釋,不和你講道理的年月,誠所謂“禮不下庶人”也。
  我很年輕,我很開朗,我有那么多的書可讀,我有那么多的空閒可以讓我悠閒散淡。我可能又被人忘記了,但我不抱怨、因為這是我被遺忘在自己家中,已不是豬圈旁。
  看書是我這個時候的重要日程,幸喜手頭有不少藏書,同時,干校的戰友們很多是廣院老師,我可以向他們借一點書,有了點閱歷,讀一些過去看過的書,那就与學生時代讀書大不一樣了,看待周圍的事物也就大不一樣了。
  “白鶴向天舞,心事已消溶。”這是我已忘卻了的自己寫的一首詩中的最后兩句,那是去動物園中的触景生情之作。
  那時,我還沒對“動物世界”有任何研究。動物園,好像是專為家長帶小朋友游玩而設立的項目,我去動物園看看,也只是怀著“將謂偷閒學少年”的一种解脫心境。不過,我那天去動物園卻真的有點感触,我轉來轉去,轉到了水禽湖畔,一群綠頭鴨,与一對對的鴛鴦,在小小的湖面上浮游。驀地,一聲宏亮的鳴叫,聲震九霄,那是一對丹頂鶴,張翅奔走,繼而在奔走中翩翩起舞,神情极度的瀟洒,伸頸展翼,跳動旋轉,雙頸纏接,婀娜而不失剛健,舒展而造型优雅,那般的超凡脫俗,我心中忽有所悟。這對鶴被關閉在這湖水之畔,是一對半失自由的生靈,然而它們直視一切,旁若無人,該怎么起舞就盡情跳,該怎么高興就大聲地叫,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种場景。我忽然覺得自己既已成為讀書人,就一定自奉以讀書為樂事的習慣,我要努力去完整地保持我的尊嚴与我的習慣。我似乎覺得應該保持鶴的高雅、脫俗,不為世態潮流所左右,我并非呼喚別人毋忘我,而是又找回了自己做一個老老實實知識分子的心態,自己不要忘自己。
  這段回城時間,是我多年來最閒散、几乎無所事事的日子,很輕松,也很無聊。由于一年來,由腦力勞動轉為体力勞動,從不适應到基本習慣,所以,當四肢与肌肉甚至神經系統都仰仗勞作而得到調整,連胃口都因极度的勞累消耗而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的填充,一旦又中斷了這新的節奏,反而渾身不自在,慵倦、乏力。在田頭的喘息休息時,我曾希望今后如果回城,老這么休息該多美妙。其實不然,那短暫的間歇產生的飄然之感,沒有在閒散中擴大,在家中也找不到那涼風一吹全身通泰之感。
  記得有一篇國外体育醫學的報道,某位科學家經研究發現,肌肉在持續的運動中會分泌出一种酸性物質,這种物質本身就有上癮的效應。所以,運動員終止了大運動量的訓練,會很不舒服,我中學時曾在業余体校訓練過,后來因學業緊張退出,一個時間身体很糟糕,像得了一場大病似的,連心髒部有壓迫感,可又查不出任何毛病。
  這回的突然從大田勞動中解脫出來,卻又感到吃不香、睡不甜,難以振作精神,何況這次心中覺得憋悶,還有精神方面的因素。我已深深愛上了自己從事的播音工作,可是怎么才能再次投身這項工作,我也不知道,這体力節奏的突變加之心情的不暢,使我時時悶悶不樂。
  我何嘗不懂得要學會放寬心,要達觀地面對种种不公正的對待。可我做不到,即使我個人能做到,我又將如何向自己的母親、妻子、親朋好友解釋在我周圍所發生的一切呢?今天,已是事后了,回想過去,那真是用別人的錯誤來折磨自己。別說把我下放干校變相的懲罰是錯誤地對待了無辜,即使我有錯誤或缺點,難道就應該這樣捉弄人嗎?歷史已還回了公正。可是還不回我當時受到摧殘的心情,那為什么要那樣傻地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呢?何必不豁達大度,輕松地等到云開霧散呢?這其實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自己也沒必要責備自己。
  不過,我那時的唯一能解脫自己的辦法就是看書或閒逛。為了使自己多少有一點解脫,我就托人借到《李太白集》和蘇軾的一些文集。我對蘇軾佩服得五体投地,這不僅是因他能詩能文能書能畫,才高八斗,更因他的豁達,他可以說生就一副不會生气的心腸。無論遭遇何等出人意料的對待,反正不生气。不是裝成不生气,而是真的不生气。而李白雖說在自己的詩文中,一再強調自己:“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可是,由于他人世思想可謂根深蒂固,因此,他并沒有真正在心靈上豁達超脫。他所采取的人生態度,未免帶有強烈憤世嫉俗的色彩,因此,外界對他造成的傷害,他是很敏感而且很不容易承受的。只有蘇軾,大概中國也就這么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有這么一种偉大的气概。蘇軾几乎從不在詩文中流露出一絲的怨憤,從來不訴苦,這是千古無匹的大丈夫气概。
  誰都愿向他學,可是誰都學不來,學不像。他性格中的樂觀源自他的基因,就像有人沒有痛感一樣,他對外界的打擊,就像沒有痛感的罕見現象。
  當然,我雖不可及蘇學士之万一,但能在消沉与無奈之中略得蘇軾文中气韻的感應,也聊解一二苦惱。
  一天,台里來人通知我,干校叫我回去。并說,經研究,你的意見得到重視,這期輪換回台,可是你應該去干校做完鑒定,有個善始善終。
  我其實沒指望他們會對我的意見有所触動,但我明白,這個世上,總還應當有申明理由的机會。自己不去申明觀點,基本上不會有人吃飽了沒事,給一個不相干的人去做于己并無好處的事。
  又一個麥收時節,我獨自乘火車返回了中原大地。听到河南的鄉音,看到那一片片揚花吐穗的麥田,我孤獨的內心,掀起了一陣波瀾,畢竟這是我生活過的地方。

  插隊張庄

  當年,干部下放五七干校,知青上山下鄉,那是一個無人能抗拒的潮流。下放干校,盡管環境發生了极大的變化,但基本上還生活在机關集体生活的圈子里。而知青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离開了自小生長的城市,离開了父母、离開了家,也离開了他們一向生存的群体,突然來到一個不僅環境泅异之地,人際關系也大不一樣的農村。
  他們的精神所面臨的巨變,要比干校生活的群体所面臨的變化大得多。故此,直到今天,知青題材的小說、戲劇可謂層出不窮。誰見過有過影響大的干校題材作品呢?不過,我所在的干校早已有了到附近村里插隊体驗生活的規定,只是我過去從沒有享受過這种待遇。這不是調侃,真的只有被認為是毫無問題的學員才會被派去插隊。
  我還是過去的我,過去為什么沒這個机遇,怎么今天就有了這個机會。是优是喜,是福是禍,是委屈還是獲得公正的對待,鬼才說得清。
  我几乎以為自己上了當,因為說好了回干校馬上做鑒定,卷舖蓋,回城。可是傳來消息,這一批輪換延遲,要再過几個月才能回城。
  這就叫命中注定,很多事都由于解釋不清,我們只能含糊其辭地認為這就是命。我高高興興去插隊了,我很想學蘇軾的性格。愁眉苦臉一輩子,不如嘻嘻哈哈一輩子,做人要做快樂人,做鬼也不做倒媚鬼。我還記得京劇大師張君秋先生對我說過,“宁生個窮命,別生個苦相。”
  我到了距离干校十里之遙的張庄,這個庄的建制是個生產隊,在左近很有點名气,糧食年年丰收,社員生活較這一帶的鄰鄉鄰村強了許多。我住在一間空屋子里,除了我的行李,只有一條木凳。河南農村尤其是黃泛區,歷史上就是個窮地方,我到過許多鄉親家,兩間土屋,除了土炕就是土鍋台,門外堆几捆柴草就算不錯了。家里砌個土台子就算是桌子,有的人家兩根木杠子中間編几道稀疏的麻繩就算是床了。先前如何划的成份,我無從知曉,但依我看他們都是貧農,貧困的農民,可那時候貧農是一個無上光榮的稱呼。
  我在村里插隊近一個月,白天和社員一塊勞動,實行的是過去“四清”時叫做“三同”的辦法,是与當地鄉親同吃、同住、同勞動。我發現村里人的干活強度,遠沒干校里那么重。快麥收了也正是插秧時節,一早水冰涼。我脫了鞋子,拘起褲管,第一個跳進水田。隊長叫孫長夫,是個領頭干活的好人,他竟然當著大伙表揚我說:“你們看人家趙同志,人家是生活在城里大樓里的人,人家這么干為什么,地里打的糧食沒他一份,咱們應該學學他。”弄得我實在不好意思,其實在干校成天泡在冷水里,螞蝗一叮就是几條,一邊拍打一邊插秧,誰不是這么干呀。
  我最佩服的要算河南農村的婦女們,她們一早起來先做飯,然后跟男人一塊下大田于活;中午回來還得做飯,喂豬,然后再下田;晚飯后,還要在燈下縫縫補補,納鞋底,做衣裳,直到深夜。而那些男人是一點都不幫做家務的,晚上聚几個人往門口一蹲就聊天,抽煙。我不是女權主義,但我真的覺得這樣太不公平,可是人家几百年就這么心安理得過下來,人家認為這很正常,外人怎么多管閒事,再說管了又有什么用呢?
  張庄有個退伍軍人,我經常跟他一塊干活,我喜歡他愛說笑的天性。可是我發現村里人都不太搭理他,莫非他有什么過錯?我又不好當面問他。后來,听村里人一說,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有一回他收工后幫媳婦做點活儿,也就是蹲在地上,往灶里添几把柴草。這一下,全村人都看不起他了,連那些任勞任怨的婦女也認為他不是男子漢,這千百年的習慣勢力真是可怕,也确實可笑。我只能同情他。我當然也很尊重他,一邊干活儿一邊和他有說有笑,反正我不是這個村的人。
  其實,村里的女人們,尤其年輕的姑娘們盡管勞累辛苦,而天性卻是樂觀的。張庄生活好一些,表現在姑娘們的穿著上,那就是她們特別愛美,也有愛美的條件。許多女孩子出工時,也穿得很整齊。她們在天涼時,穿几件上衣,里三層、外三層一定要一件比一件短,這樣里面有几件新衣服,都在上衣下擺處顯示出來,紅的、綠的、花的,讓你覺得她過得很富裕,家里有錢給她買新衣。
  离開張庄算起來有二十多年了,想必如今日子更好了,不知張庄的姑娘如今怎樣穿戴,也不知那位幫媳婦燒柴的漢子,如今是否有了好的境遇。
  當年,張庄人吃得好,這方圓數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我插隊時,一天三頓飯都在不同的老鄉家里吃。差不多吃了近30農的派飯。我們給人家糧票和錢。河南人,尤其農民,愛吃饅頭,當地人叫饃,只有張庄的人,才能天天吃上饃。別的村儿我沒去過,但“四清”時,我們台里一批同事去了河南,回來都說生活特別苦,連粗糧都不能保證,半年吃紅薯和紅薯蔓儿。中國農村,生活得好不好,全看能不能吃飽。張庄人那時候就不但能吃飽,而且細糧很多。我在農民家吃飯,基本上是中午吃饃,能有一個炒青萊;晚上也有的時候吃饃就咸菜。老鄉把豆子壓成餅,發了酵,黑乎乎的,然后切成細條,當萊。我至今都沒問明白這叫什么菜,但很好吃。不記得吃過肉,也許有過,也許從沒有。由于我在這之前參加過“四清”,比起那時吃派飯的情況來看,張庄的飯食已是好得不得了。
  張庄雖說种稻子,我還插過秧,可村里人不習慣吃米飯。一天,我在一位社員家吃中飯,主人蒸了一鍋大米飯,每人一碗,白花花、香噴噴的大米飯。正吃著,桌上有一位四十左右的漢子,提出意見,他端著飯碗說,“以后我再來,別給我米飯吃,米粒在嘴里到處跑,我咬不著。”原來,他是這家人家的親戚。
  在社員家吃飯,有時候主人家誰是誰的什么人我也沒弄清楚。不過養成了一張厚臉皮,到了一戶陌生人家,一屁股坐下,端起碗就吃,完了一抹嘴就走。唉,我們的老鄉太善良了,不信,這時候,有誰上我們家,推門就上飯桌抄起筷子,我可受不了,不知讀者諸君,誰受得了。而我們的老鄉過去就是這么樣親如家人的接待上邊儿來的“同志”。
  河南黃泛區這一帶的人,不僅對我們交了糧票、錢票的吃派飯的人熱情,就是對待討飯的,也是十分慷慨大方。有次,在一個社員家正吃著飯,門口來了一位“要飯”的,這家人立刻給了他好几個饃,而且滿臉熱誠。后來我了解到,這一帶歷史上就災害頻繁,几乎村村、戶戶都有過背井离鄉、沿路乞討的生活。他們有過痛苦的過去,有著深刻的同情心。因此,這一帶的人并不歧視討飯人,他們知道,今天你幫了他,也說不定哪天人家就興許幫助你。
  在村里插隊的干校學員,插完隊總還能買點土特產,一是河南小磨香油,一是老鄉家織机上織的白土布。買來先存放在干校,回城時再帶回家,那時,城里某油也是憑票供應的,香油就更稀罕了。
  离開張庄二十余年,我不知如今張慶會是什么樣子。但我仍記得那片水田,記得那片麥浪;記得深夜歸宿,引起此伏彼起的犬吠;記得鄉親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記得那飄蕩在原野里姑娘們的笑聲;記得我回到干校在板報上又登了一首打油詩。
  在干校期間,能公之于眾的詩歌,注定充滿了一种熱情。那是“文革”時期的一种時代印記,因此那熱情不僅是外部的氛圍,也有本身的感受。我是喜愛唐人詩意的,然而古代文人大多數表述的感時傷怀的情緒,不但被時代,也被我個人所認定為禁區。結果就只能以口號似的語言,形成与其說是詩,不如說是順口溜的文字。

  記插隊

  風綠中原,插隊四十天。
  干校重要課,人生添新篇。
  張庄待我親,情誼暖胸間。
  想起六五年,“四清”昌平縣。
  流村搞社教,工作無經驗。
  生活在山野,身心受磨練。
  別來八年整,至今夢紫牽。
  昔出流村麥正黃,今到張庄禾苗鮮。
  同吃同住同勞動,猶如久別回故園。
  耳聞目睹身邊事,家家經歷不一般。
  田頭歇息樹蔭下,鄉親對我說從前。
  一九三八年間事,日寇打到黃河邊。
  蔣軍炸開花園口,想借洪水阻敵頑。
  此計無成害百姓,黃水咆哮沖良田。
  啼寒號机逃荒路,餓殍遍野倍凄慘。
  大水退后回家轉,全村人亡十之三。
  政治隊長孫長夫,當年全家去逃難。
  走時共八口,歸來家已散。
  祖父祖母親生娘,至今尸骨拋异鄉。
  黃河滔滔向東流,淚流何日方始休。
  風雷激蕩撥烏云,中州大地得安生。
  受苦受難庄稼漢,如今吃上安穩飯
  過去黃水泛濫區,今朝千里稻麥香。
  丰衣足食蓋新房,牛羊成群柳成行。
  晴日暖風話家常,心潮翻滾似海洋。
  不知過去苦年月,怎曉今朝艷陽天。
  幸福年月奪高產,期盼永久幸福年。


  必有我師

  在干校最大的收獲,是我恰好与北京廣播學院的許多教師編在一個連隊,我從他們身上獲益匪淺。
  俗話說:“秀才談書,屠戶談豬”。我在當年喂了十個月豬,我懂了許多關于豬的知識。我學會了給豬做發酵飼料,學會了簡單地為豬治病,學會了給豬打釘;知道如果給豬治療肺炎等感染性疾病,一次青霉素的劑量,大約是成人用藥量的五至十倍;知道長嘴白豬是從丹麥引進的蘭德累斯种,短而翹嘴的黑花豬,則是澳大利亞的約克夏;我還知道如何喂小豬仔,如何喂架子豬,如何為豬育肥,這些是過去從未接触的知識。
  但是我在下田干活和喂期間,牢記自己原來是播音員,今后,我還會回到我原來的崗位上去。對這點,我几乎堅信不疑,我從沒有半點看不起農民,但我相信,党培養我多年,并不是要我只做一個喂豬的專業戶。
  于是,我從未忘記看書、學習,并且默默地習練我的業務技能。難能可貴的是,我周圍是一個掌握了各种門類高深學識的群体,廣院的許多老師和我同連同班,朝夕相處。盡管在干校的風吹日晒中,他們的外貌已然和一位真正的農民相差無几,盡管我們會對農田的活儿或喂豬、撈魚交換點心得,但畢竟他們的學識決不會因為在農村勞動而消失殆盡。我很容易地可以向古漢語老師請教我還不十分熟悉的語法修辭;向教戲劇理論的老師討教斯氏体系、伯萊希特体系或梅氏体系;和專修現代文字的老師探討魯迅、郭沫若、郁達夫、巴金、老舍、曹禺;如果有古文或古典詩詞我只記得片言只語,那么我會請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甚深的老師,幫我湊齊我忘掉的句子;對中國歷史的斷代、編年,對西方文學的我尚缺門的領域,我在這一年多的干校生活中,能問的問、能記的記、能背的背誦。什么叫“与君一席話,胜讀七年書”,我是有了深切体會。不過,許多位老師不太愿意談這些領域的學識,并非不愿幫我,而是他們怀著深深的惶恐心理,“卻道天涼好個秋”。因此,我那時的討教,大多在閒聊中,偶發的請教,絕對不敢,也不可能擺出一副上課的架勢。
  我是十分的后梅,沒有更好地利用我這段寶貴光陰,多積攢對我終生受益無窮的學識。至今我后悔的不是在干校的勞動收獲不夠,而是在干校讓那么好的學習文化的机會大量流失。
  學習知識是一個人活到老學到老的過程,知識的積累需要在适當的時間獲得,這就如种庄稼上底肥,如果少時基礎欠缺,以后追肥再多,總缺乏一种深厚的力度。我見過許多位以寫作為主業的人,他能寫成許多長篇作品,但一讀就知道他缺乏青少年時期的功底;甚至由于錯過類似描紅臨帖的階段,總有大廈雖高、基礎不牢之感;甚至我覺得他們基本寫作行文的主、謂、賓,定、補、狀的文法都不扎實。
  除了廣泛涉獵与不恥下問之外,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如何讀書,如何整理歸納自己已經學得的點滴學問,如何吸收成為自己的營養,成為自己机体的一部分的法門。這就有一個治學的方式方法問題。而在干校期間我最大的收獲,莫過于看到、悟到一些專家學者的治學精神。
  收工以后,我們電視台的一些戰友,長于侃山(那時還沒出現這個詞匯),擅于說笑;而我常常會發現廣院的几位老師,坐在自己床前,在記點文字,或專心地讀那時不違禁的文化讀物。他們即使在寫一般的發言稿,也會沉思默想,极其認真。這使我感悟到,做學問的人畢竟是做學問的人,他們有自己早已習慣的治學態度与看不明白的治學方法。我不吹牛,我敢說,我起碼不會比教現代文學的老師看中、外現代文學作品少,但是我和他們接触之后才發現,比起獲得的真正的學識,我卻差得太多。
  讀書也像吃飯一樣,你腸胃不好,不懂得細嚼慢咽,結果你不吸收,可是人家吸收了。不吸收,則如酒肉穿腸過;吸收,就會使營養變成机体的一部分。我過去讀書,有時是出于天生愛好和興趣,有時是赶潮流,听人家議論某篇作品好,于是自己也翻閱一遍,以免在大庭廣眾交談起來一問三不知。但我甚至在去干校之前還不明白,即使是看閒書,有人能看出門道,有的人白耽誤功夫,聊胜不看而已。在干校這段時間,我積累或恢复的學識并不算多,可是終于懂得,今后讀書要注意方法。有了規矩方圓,有的自己的辦法,再讀書,就會看得更深,記得更牢,而且能用在自己的實踐中,或指導人生,或融人自己從事的專業中。
  從干校回來以后,我深深感到我該回回爐了,一來,補上我沒有上過大學的遺憾,二來,我對學生時代在課堂上那种感覺,總也忘不了,我沒有享受夠學生時代的刻苦与浪漫情怀。
  于是,我在有了机會后,決不放棄學習机會。后來,我在緊張的播音工作中,重新拾起高中數理化,硬是在40歲之后,冒著被人取笑的尷尬,和一些比我年輕10歲、20歲的年輕人坐在中學教室,接受成人高考。也居然以不低的學分,先進師院中文函授,后轉人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編采一期。在工作日益加重的情況下,硬是堅持了三年,風雨無阻的定時听課,按期考試。教我課的老師,許多是我干校說說笑笑的戰友,有些老師比我年輕得多。我這回上學時,已不是18歲的高中生,是已享有一定聲望的播音員,而且也已評為次高級職稱。在廣播學院出出進進,有點難堪,也有點傷感,這是我二十多年前就應該有的舉措,可是過去哪有机會,這种讀書的決心,源自于干校的生活,我會永遠感謝在干校的這一收獲。
  我去干校實在是不情愿的,可是在不情愿中,有了我求之不得的机遇。命運對我是薄是厚,我對已往是怨恨還是欣慰,豈能一言以蔽之。
  我可能天生不适于學習理科,也不能說我是文科的料,只能說我的接受能力早年是傾斜的。恩格斯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對數學所愛极深,他曾以解數學題作為休息的方式。人家是文理雙修,我缺少理科的縝密的邏輯思維修養,特別是數理思維,我欠缺得太多。
  在干校期間,有那么多位理工科及無線電專業的老師,我很少向他們請教,好像我和他們在學識上完全沒有辦法溝通。不過,有意或無意,听他們講一些基本理論,或脫口而出的生活用語,也不能說沒有收益。比如:一位工程師對我講,“你知不知道,‘磁動生電,電動生碰’這個道理”。我上高中時學過物理,我怎會連這個基本道理還要他提醒呢?我至今不明白,我在高中費過多少腦筋、占用過多少時間學的几何、代數、物理,化學,現在都在哪里。怪不得我准備成人高考時,借了一套高中理科的課本,打開一看就傻了,几乎是必須從新學起。我那時總在夢中夢見我還有那么多難題根本無從解起,所幸,找回了一點儿,但今天又忘到九霄云外。
  我与一位技術員出身的戰友蹲在井台洗衣服時,他忽然說:“你用肥皂也好,用洗衣粉也罷,搓過之后,過多少遍清水都不可能絕對干淨,因為這不是化學反應,說通俗點吧,這叫做稀釋法,這是對髒東西的稀釋。”咦,我忽然覺得,這簡直是文學的形容。但學文的人還很少有人對生活中的常識這么表述。后來我听到過這樣的見解:一位在英國考出教育的人說,理科教師,總是以最通俗的表述方法,把深奧的科學概念簡明地傳授給學生;而文科教師正相反,總會把一個簡單的概念描繪得复雜而离奇。
  在我喂豬時,由于一個人忙不過來,連里派了一位老同志幫我,他把舖蓋也搬到我那小破屋。這使我有了個伴儿,我管他叫羅工。羅工天生一副好脾气,總是笑容可掬,自從他与我“聯袂”喂豬之后,就一天一個新花樣,差不多天天都對那几缸發酵飼料進行研究,一會儿用溫度計插進缸去測量一下,一會儿和我商量,換個用料的配比。我簡直覺得好笑,這又是一位“連西瓜也不主張平平常常吃不去”的人。于是我開始有意無意地冷嘲几句,不過那方式是溫和的,我一味地鼓勵他好好試驗,表示要向他學習。他卻真的很高興。于是我又開始慚愧了,昧著良心,不該這么戲弄人。有一天,我對他說:“您多休息會儿吧,咱們又不一輩子養豬,您難道還想來個世界性的創造發明嗎?這小破屋四面漏風,您有再高的招儿,架不住咱這寒窯太冷,能這么對付別把豬餓死就成了。”羅工一如既往地鼓搗那几缸飼料,直到他先我回城為止。臨分手時,他還傳授我一本記錄与心得,他絕對是大大的好人,從不計較我說過什么話,對我一向客客气气,我才体會到在干校這個地方,還有這么個不改文雅的文明環境,盡管在豬圈旁。
  想當年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忍辱,臥薪嘗膽之時,曾有人目睹他的小環境,歎道;“他日必成”。因為在那樣一個破茅廬中,君臣之禮未嘗有半點偏廢,仍然依法度禮儀,仿佛在料理朝政与治理國家。
  我們這間小破土棚子似的房子,如果也叫房子的話,伊然如一間高級辦公樓的辦公室,我們也以禮相待,平時我粗口吆喝豬們,但在羅工那樣一位老工程技術人員面前,我怎敢有半句粗話。
  別人問我,羅工和你相處如何,我說:“我們很合得來,不過沒有共同語言。”一位原來和羅工一起的戰友,給我講了一個有關他的故事。他說,羅工這個人做起學問,几乎家門都忘了,他住在三樓,一天下班,他想著設計方案,到了二層掏鑰匙開門,鎖怎么也捅不開,羅工正在奇怪,門開了,原來人家听見外面有人撬鎖出來查看,一看笑了,原來是三樓住的羅工,就說,老羅,您開錯門了。羅工也笑了,說:“噢,您原來是住在我樓下,對不起。”
  第二天,羅工又走錯了門,又去開那家的門,那位老兄又出來了。沒料想羅工先說了話:“噢,您還住這儿呀,對不起。”我听了笑得肚子發酸。
  有一天晚上,羅工忽然打破沉默說:“你能不能設想一下,將來電視會發展到什么樣?”我說:“羅工,您還提什么電視呀,我快忘了電視什么樣啦?”羅工說:“你想想,有什么關系,越大膽越好。”我說,“我可不是儒勒·凡爾納,不過,我說了,你別不高興。”“沒關系,你大膽說。”我說:“以后還要什么電視机,你想看什么、吃什么、干什么,一按電鈕,都出現在你面前。”
  羅工不但沒怪我嘲弄他,反而笑眯眯地點頭說:“想得好,這個我卻沒想到。”
  羅工和我一塊儿喂豬,住同一個土房子,可是我竟然從沒向他請教過任何技術方面的知識。
  如今,羅工已退休了,電視日新月异,但离我在干校豬圈旁說出來的設想,還差十万八千里,我期待著有朝一日,夢想成真。不知羅工是否還記得那一年那個冬天的寒冷的夜晚,我在豬圈旁說的那個設想。
  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回味這段歲月,無怨無悔,心平气和,因為那是已經過去的日子。無論是對或錯,那并不干我的事,因為我在那個時代只能那么過,過得還有滋有味,大部分時光是十分快樂的。尤其當年留在我心中的訴說不清的感受,很多用來指導了我后來的生活与工作,有些回憶也已化成了我在電視節目中的串連用語。
  我至今也不把干校的生活當成苦難。盡管那時,當月上中天,獨步田野、河邊、場院,曾感到心際的陣陣蒼涼。但那是大自然給我的震撼,以及對人世無常的感歎。
  今天想來,我真的很感謝讓我去干校的人員,包括那些希望我永遠在那儿的人。勞動并沒构成對我的懲罰,而是給我身心一次鍛煉,使我体味到生命中難得的情調。
  在干校期間是我一生中很愉快的時光,隨著歲月的消逝,曾有過的消极或埋怨心理,已煙消云散,剩下的竟是越來越多的美好回憶。
  我有幸結識了那么多的戰友、老師,從他們身上得到的教誨,給了我多么大的幫助。
  在干校,通過繁重的勞動,使我身体适時得到調整。那是我記事以來最健康的時候,并使自己奠定了經得住摔打和吃苦耐勞的基礎。在以后的加班加點、走南闖北中,高山大川,饑渴勞碌,和連續工作我都能輕而易舉地對付。至于那些奇怪的口號“高溫高速煉紅心”、“架子車精神”、“啃干饃精神”、“一盞燈精神”,已被我揚棄了帶有自嘲、虛夸的傾向,而指導我在人生中做好一切吃苦的准備,并真的能吃得了苦。享福不用學,吃苦卻必須要有前事之師。“曾經滄海難為水。”有什么工作,會比那時候還累呢?
  人沒有一輩子順利的,也沒有一輩子倒霉的。然而你不可以不去為可能會出現的困難、坎坷、甚至無妄之災作好應變的心理准備,使之猝然來之而不惊,無故加之而不怒。
  任何一种生活經歷,包括不情愿的,覺得苦与累的經歷,都是一個人的寶貴財富。生活方式的劇變,會使心靈脆弱的人惊慌失措,而心理堅定的人,卻處亂不惊。心理素質是必須訓練与鍛煉的人生課程。有時我卻真的在想“假如”二字,假如我從那時起至今仍在种地,仍在喂豬,又會怎樣?我不知道,可是必須知道,在中國的大地上,几輩子种地,几輩子喂豬的是大多數。他們比起我,更能吃苦耐勞,更能心安理得,更能适應生活,更有頑強的生存能力。然而,他們大多數人并不比我智商低,并不比我接受能力差,并不比我缺少追求幸福的向往,只是他們与我生活在不同的環境里。
  我只要想到這些,就會時時使勃勃的野心得到抑制,使我更現實,更踏實,更能心平气和。后來,我雖然回到原先的工作崗位,又遇到很長時間的失意或不公正,但這一切,已不足對我构成傷害,反而更使我憤發要強。“文章憎命達。”做人、做文、主持、播音,都會從郁結之中得到一种力量。所以,我不管別人如何看待過去的順境与邊境,我只覺得我自己沒有荒廢那一段時光。沒有那一段時光,也不會有今天的我,干校生活畢竟是我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寫于1995年7月華沙改于1995年9月北京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