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十一、貝卡難民營


  陰雨已持續了四天,到今早(25日),已變成紛紛揚揚的小雪。約旦一年中最冷的季節終于來臨,气溫是-1℃。此間大股的外國記者已分几路進入以色列、沙特和土耳其,留守安曼的少量記者呆在洲際飯店中冬眠。只有個別不安份的外國記者正不顧風雪,策划著新的冒險。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麥克·克特(MIKE KIRSCH)是我在巴格達的老朋友,他約好我今早去街上轉轉。在洲際飯店門口,精神抖擻的麥克身背索尼錄音机,穿一件黑色羽絨夾克,在他身旁縮頭縮腦地站著一個小巧玲瓏的亞洲女孩,麥克介紹說是他的朋友。小女孩叫尤麗(YULI),是印尼《坦波》(TEMPO)的文字記者。麥克早已雇好了出租車,他得意洋洋告訴我司机穆罕默德是巴勒斯坦人,這樣可以保證我們的絕對安全。我們四個不同种族的人,組成了一支小聯合國軍。
  我們先到伊拉克駐安曼使館,使館大門口站著三個安全警察。一輛深灰色輪式輕裝甲車堵在使館正門,車上的重机槍上包著綠色防雨套,操縱机槍的士兵縮在雨衣里抽煙。我們敲開伊拉克使館的小鐵窗,聲稱要去巴格達,小窗內有三個伊拉克人,他們一言不發地從小窗中遞出一塊硬紙板,上面用黑色記號筆寫滿了楷書英文字:“親愛的旅客,由于北大西洋條約國家和美國帝國主義對伊拉克的侵略,我們不得不遺憾地通知您暫停辦理簽證。我們歡迎您在不久的將來到伊拉克游覽。”任憑麥克和尤麗怎么說,里面的人就是不吭聲。
  出租車司机穆罕默德自告奮勇的要帶我們去約旦河東岸的貝卡巴勒斯坦難民營,他說保證絕對沒問題,他的家就在那里。
  由安曼驅車西行,雨越下越大,汽車玻璃蒙上一層厚厚的霧气,司机穆罕默德從汽車工具箱中摸出一大把餐巾紙,讓尤麗幫他不停地擦前風擋玻璃上的蒸汽。大約開了一個多小時,司机穆罕默德告訴我們已進入貝卡山谷,他得意洋洋地搖下汽車玻璃,向路旁的巴勒斯坦人打招呼。他說:“你盡管照相,警察來了也不用怕,這里是巴勒斯坦人的天下!”這時,他突然踩住剎車,招手喊一個衣衫襤褸的中年漢子過來,扔給那漢子一枚硬幣。司机穆罕默德告訴我們說,這漢子是個瘋子,“想回家都想瘋了!”
  司机穆罕默德几乎認識這里所有的人,路旁一家雜貨舖的老板竟是他的親家。他把我們帶到一座圍有鐵欄杆的清真寺門口,就一頭扎進跪拜的人海中去做他的主麻日禱告了。我和麥克、尤麗也分頭行動:我要的是照片;麥克要的是錄音,尤麗自稱有個什么專訪。
  所謂貝卡難民營建于1967年,是聯合國為安置第三次中東戰爭無家可歸的巴勒斯坦難民而修建的,這里居住的是清一色的巴勒斯坦人。當地居民每家一般有兩至三間小平頂屋,屋頂堆放著木柴,拉滿晾晒衣服的細鐵絲,屋內用小煤油爐取暖,家家戶戶都有電視,婦女不許外人照相。
  凱米爾說一口漂亮的英語,他一家共有三間平頂屋,一間是廚房,一間正在裝修,我和麥克脫掉沾滿黃泥的球鞋,被引進他家的客廳兼臥室席地而坐。凱米爾年輕美麗的妻子在屋內正中的煤油爐上為我們煮土耳其咖啡,她用尖尖的手指夾著只有中國小酒盅大小的咖啡杯放在我和麥克面前。咖啡有一股刺鼻的香料味,辣絲絲的,帶點香茶味。我雙手緊捧滾燙的咖啡杯,生怕撒到嶄新的羊毛地毯上。凱米爾說,地毯是沙特制造的。沿屋內四壁牆根是疊放整齊的毛毯,供晚上睡覺用。房屋正東牆壁上挂著一張巨幅畫像,是薩達姆怀抱一個巴勒斯坦儿童。畫像右下角帖了一張5寸彩色照片,是凱米爾的漂亮妻子。三個蹣跚學步的小孩縮在凱米爾妻子的身后看電視,20寸的索尼彩電正播放美國轟炸伊拉克沿海的油輪,石油散布到海面上和海鳥死亡的鏡頭。凱米爾說他用了兩千約旦第納爾(大約兩千五百美元)買了這座房子,這還得感謝約旦當局,而科威特則拒絕了他買房子的請求。
  凱米爾兩手平伸:“薩達姆并沒有給我一分錢,我也并不特別喜歡他,問題是他想著我們巴勒斯坦人。我沒有別的要求,我就要回家!”說到這里,他朝妻子一努嘴,溫順的小妻子立即跳起來,爬到柜頂上取過一個小布色。凱米爾拿出一個暗綠色的小本,說,這是他的巴勒斯坦身份證。他說他感謝聯合國在貝卡難民營開辦了學校,盡管水平僅僅“OK”,談不上好(It’s just only OK),但畢竟是免費的。說到這里,他朝我鞠了一個躬:“中國也出錢為我們建了一所學校。”說著他叫過四歲的女儿里奇·哈丹給我們表演用英文數數,小哈丹可以數到“10”。凱米爾說,他的英文全是跟著電視學的。
  此時,街上響起了震耳欲聾的口號聲,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難民涌上街頭開始示威游行。他們高呼和平,支持薩達姆和打倒布什的口號。隊伍最前面是一幅耶路撒冷清真寺的大畫像。凱米爾說這里有“15万巴勒斯坦難民!”這种規模的游行是經常性的。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圍著貝卡難民營緩慢行進。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