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一 羅振玉的努力

  到了天津,才知道并不像羅振玉所說的那樣,“住處准備妥當”,因此我先在大和旅館住了一天。次日婉容、文繡和日本使館里的那一套人馬都來了,才一同搬進匆忙布置起來的張園。
  張園是一座占地約有二十畝的園子,中間有一座天津人稱之為八樓八底的樓房。這是前清駐武昌第八鎮統制張彪做游藝場用的地方。武昌起義時,張彪嚇得連官印也不要了,帶著他的金銀財寶和家眷溜到天津,在日本租界里當了寓公。我剛住進了張園,這位前清的“名將”,堅決不收房錢,每天清晨都要帶著一把掃帚,親自來給我掃院子,大概是表示自己一貫矢忠之意。后來不知是經誰的勸阻,他才丟下那把掃帚。我在這里住了五年。后來張彪死了,他的儿子拿出房東的面孔要房租,我也嫌他的房子不好,于是又搬到了陸宗輿的“靜園”。
  我到天津來的目的原是為了出洋,結果卻一連住了七年。這是我在各派遺老、各种主意之間搖擺的七年。這時,王公們對我的左右力量,早已大為減弱;我父親起初不大來天津,后來雖然常來(住在我原先買的英租界戈登路的房子里),對我也不發生什么作用。在這期間,庄士敦老師离開了我,又到威海衛當專員去了。威海衛被中國政府收回后,一九二六年他与北洋政府辦理庚款問題時,到天津和我見過一次面。他曾為我奔走于吳佩孚等人之間,毫無結果。后來他回英國接受爵士爵位,做了倫敦大學的漢學教授兼英國外交部顧問。這七年間,在我身邊進行勾心斗角的人物,大致可分為這几派:起初把希望放在恢复优待條件方面,后來又退縮為維持原狀的,是以陳寶琛為首的一批“舊臣”,可以稱之為“還宮派”;把希望放在出洋以取得外國(主要是日本)援助上的,是以羅振玉為首,其中有遺老遺少,也有個別王公如溥偉之流,按當時的說法,可以稱之為“聯日”或“出洋”派;把希望放在聯絡、收買軍閥方面,即所謂“用武人”一派,這派人物頗复雜,有前清遺老,也有民國的政客,中心人物卻是我自己。后來又回到我身邊的鄭孝胥,起先并不屬于哪一派,好像哪一派的主張他都贊成過,也反對過,他更提出過任何一派不曾提過的如所謂“用客卿”(外國人)、“門戶開放”(同任何肯幫助复辟的國家勾結)等主張,因而也受過各派人的反對。當他后來一拿定了投靠日本這個主意,就戰胜了一切對手。他不但胜過了他們,而且連他的老對手、“聯日派”的老首領羅振玉,在這個階段的爭奪中又被他將多年經營來的成果,輕輕攫取到手。不過這也是后話,現在還是先把羅振玉說一說。
  羅振玉到宮里來的時候,五十出頭不多,中高個儿,戴一副金絲近視鏡(當我面就摘下不戴),下巴上有一綹黃白山羊胡子,腦后垂著一條白色的辮子。我在宮里時,他總是袍褂齊全,我出宮后,他總穿一件大襟式馬褂,短肥袖口露出一截窄袍袖。一口紹興官話,說話行路慢條斯理,節奏緩慢。他在清末做到學部參事,是原學部侍郎寶熙的舊部,本來是和我接近不上的,在我婚后,由于升允的推荐,也由于他的考古學的名气,我接受了陳寶琛的建議,留作南書房行走,請他參加了對官中古彝器的鑒定。和他前后不多時間來的當時的名學者,有他的姻親王國維和以修元史聞名的柯劭囗。陳寶琛認為南書房有了這些人,頗為清室增色。當然,羅振玉在复辟活動方面的名气比他在學術上的名气,更受到我的注意。他在辛亥革命那年東渡,在日本做了十年寓公,考古寫書,自名“仇亭老民”。升允和善耆到日本活動,尋求复辟支援時,和他攪在一起,結了緣。后來,升允灰了心,在青島住了一陣后,跑到天津日本租界里當寓公;善耆定居在旅順大連,受日本人的豢養。羅振玉比他們都活躍,他一九一九年回國,先住在天津,結交日本人,后來在大連碼頭開設了一個叫墨緣堂的古玩舖,一邊走私販賣古玩、字畫,一邊繼續和日本人拉拉扯扯,廣泛尋求复辟的同情者。
  羅振玉在古玩、字畫、金石、甲骨方面的騙錢行徑,是由來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縣一個舊式書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個丘姓巨紳家教書。這位巨紳是個藏書家。羅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東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東家的無知,一方面裝作十分哀痛的樣子,拒絕接受這一年的束俯,要用以充做奠儀,另方面表示,愿留下東家的几件舊書和字畫,作為紀念。女東家認為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請他自己到藏書樓任意挑選。于是這位書賈世子就精選出几筐“紀念品”,內有百余卷唐人寫經,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畫,滿載而歸。在這個基礎上,他由刻三字經、百家姓的書舖變成了古玩字畫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畫的鑒賞家的名聲越來越大,后來更通過售賣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關系。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書商關系結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許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國古文物學術的權威,常拿字畫請他鑒定。他便刻了一些“羅振玉鑒定”、“羅振玉審定”的圖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畫請他蓋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騙人。后來他竟發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無名字畫上,另加上“羅振玉鑒定”章,然后高价出賣。他時常借口忙,把人家拿來請他鑒定的珍貴銅器,拖壓下來,盡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賣。他的墨緣堂出售的宋版書,据說有一些就是用故宮的殿版《圖書集成》里的扉頁紙偽造的。殿版紙是成化紙或羅紋紙,极像宋版書用紙。据說內務府把那批殿版書交羅振玉代賣時,他把那一万多卷書的空白扉頁全弄了下來,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書。我當時對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有人說,羅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學還好。据我看,他的才學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偽滿時有一次他拿來一批漢玉請我觀賞。我對漢玉說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為十分愛好,收藏了不少,所謂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當然,所謂漢玉,并不是非漢朝的不可,這只不過是對古玉的慣稱。我看過羅振玉拿來的漢玉,不禁對他的“才學”暗吃一惊,因為全部都是假貨。
  羅振玉并不經常到宮里來,他的姻親王國維能替他“當值”,經常告訴他當他不在的時候,宮里發生的許多事情。王國維對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這位老實人總覺得欠羅振玉的情,而羅振玉也自恃這一點,對王國維頗能指揮如意。我后來才知道,羅振玉的學者名气,多少也和他們這种特殊瓜葛有關。王國維求學時代十分清苦,受過羅振玉的幫助,王國維后來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著和羅振玉在一起過的。王國維為了報答他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羅振玉的名字付梓問世。羅振玉后來在日本出版、轟動一時的《殷墟書契》,其實也是竊据了王國維甲骨文的研究成果。羅、王二家后來做了親家,按說王國維的債務更可以不提了,其實不然,羅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過的代价,而且王國維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顏”,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國維處處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國維就任清華大學國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頭,羅振玉竟向他追起債來,后來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國維,逼得這位又窮又要面子的王國維,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進昆明湖自盡了。
  1我在特赦后,听到一個傳說,因已無印象,故附記于此,聊備參考。据說紹英曾托王國維替我賣一點字畫,羅振玉知道了,從王手里要了去,說是他可以辦。羅振玉賣完字畫,把所得的款項(一千多元)作為王國維歸還他的債款,全部扣下。王國維向他索要,他反而算起舊賬,王國維還要補給他不足之數。王國維气憤已极,對紹英的催促無法答复,因此跳水自盡。据說王遺書上“義無再辱”四字即指此而言。——作者
  王國維死后,社會上曾有一种關于國學大師殉清的傳說,這其實是羅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覺中,成了這篇文章的合作者。過程是這樣:羅振玉給張園送來了一份密封的所謂王國維的“遺折”,我看了這篇充滿了孤臣孽子情調的臨終忠諫的文字,大受感動,和師傅們商議了一下,發了一道“上諭”說,王國維“孤忠耿耿,深堪惻憫,……加恩謚予忠愨,派貝子溥人斤即日前往莫綴,賞給陀羅經被并洋二千元……”。羅振玉于是一面廣邀中日名流、學者,在日租界日本花園里為“忠愨公”設靈公祭,宣傳王國維的“完節”和“恩遇之隆,為振古所未有”,一面更在一篇祭文里宣稱他相信自己將和死者“九泉相見,諒亦匪遙”。其實那個表現著“孤忠耿耿”的遺折,卻是假的,它的翻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見”的羅振玉。
  那時我身邊的几個最善于勾心斗角的人,總在設法探听對手的行動,手法之一是收買對手的仆役,因而主人的隱私,就成了某些仆人的獲利資本。在這上面最肯下功夫的,是鄭孝胥和羅振玉這一對冤家。羅振玉假造遺折的秘密,被鄭孝胥通過這一辦法探知后,很快就在某些遺老中間傳播開了。這件事情的真相當時并沒有傳到我耳朵里來,因為,一則謚法業已踢了,誰也不愿擔這個“欺君之罪”,另則這件事情傳出去實在難听,這也算是出于遺老們的“愛國心”吧,就這樣把這件事情給壓下去了。一直到羅振玉死后,我才知道這個底細。近來我又看到那個遺折的原件,字寫得很工整,而且不是王國維的手筆。一個要自殺的人居然能找到別人代繕絕命書,這樣的怪事,我當初卻沒有察覺出來。
  羅振玉給王國維寫的祭文,很能迷惑人,至少是迷惑了我。他在祭文里表白了自己沒有看見王國維的“封奏”內容之后,以臆測其心事的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忠貞,說他自甲子以來曾三次“犯死而未死”。在我出宮和進日本使館的時候,他都想自殺過,第三次是最近,他本想清理完未了之事就死的,不料“公竟先我而死矣,公死,思遇之隆,為振古所未有,予若繼公而死,悠悠之口或且謂予希冀恩澤”,所以他就不便去死了,好在“醫者謂右肺大衰,知九泉相見,諒亦匪遙”。這篇祭文的另一內容要點,是說他當初如何發現和培養了那個窮書記,這個當時“黯然無力于世”的青年如何在他的資助指點之下,終于“得肆力于學,蔚然成碩儒”。總之,王國維無論道德、文章,如果沒有他羅振玉就成不了气候。那篇祭文當時給我的印象,就是這樣。
  1王國維在光緒戊戌年為汪康年的司書,后入羅所辦的“東文學社”求學。
  但是,盡管我長久以來弄不清羅振玉的底細,而羅振玉在我身上所打的政治算盤,卻一直不能如愿。在他最后敗給鄭孝胥之前,僅陳寶琛、胡嗣瑗一伙就弄得他難于招架。在那一連串的、几起几落的爭吵中,我自己則是朝三暮四,猶豫不決。
  這兩伙人起初的爭論焦點,是出洋不出洋的問題。我從北京日本使館跑到天津日本租界后,社會上的抨擊達到一個新高潮。天津出現了一個“反清大同盟”專門和我作對。羅振玉這一伙人乘此机會便向我說,無論為了安全還是為了复辟,除了出洋別無他路可走。這一伙人的聲勢陣容,一時頗為浩大,連廣東一位遺老陳伯陶也送上奏折說,“非外游不足以保安全,更不足以謀恢复”,并主張游歷歐美之后可定居日本,以待時机變化。陳寶琛這一伙則認為這完全是輕舉妄動。他們認為一則馮玉祥未必能站得住腳,危險并不那么大;另則出洋到日本,日本未必歡迎。倘若在日本住不成,而國內又不能容,更不用想段祺瑞和張作霖之流會讓我回到紫禁城,恢复以前的狀況。我對陳寶琛等人的意見不感興趣,但他們提出的警告卻引起了我的注意,對羅振玉的主張犯了猶豫。
  一九二六年,政局曾經一度像陳寶琛這一伙所希望的那樣發生了變動,張作霖轉而和吳佩孚聯合,張、馮終于發生沖突,馮軍遭到了奉軍的攻擊。馮玉祥撤走了天津的軍隊,北京的馮軍處于包圍之中。段祺瑞与張作霖勾結,被馮軍發現,段祺瑞逃走了,隨后馮軍也在北京站不住腳,退往南口,奉軍張宗昌進了北京。七月間,張、吳兩“大帥”在北京的會面,引起“還宮派”無限樂觀,還宮派活躍起來了。我身邊的陳寶琛親自到北京,找他的舊交,新任的內閣總理杜錫珪去活動,在外面的康有為也致電吳佩孚、張作霖、張宗昌等人,呼吁恢复优待條件。康有為給吳佩孚寫了一封長信,信中歷數清朝的“功德”,并以“中華之為民國,以清朝讓之,非民國自得之也”為理由,請吳佩孚乘机复辟。他對吳說,張作霖等人都沒問題,外交方面也有同心,甚至“國民党人私下亦無不以复辟為然”,“全國士大夫無不疑民國而主复辟”,因此,“今但待決于明公矣”!
  其實,這時已到了北洋軍閥的回光返照時期。雖然北方各系軍人忽然又合作了,張作霖又被公推為安國軍總司令了,但一九二四年開始了國共第一次合作,一九二五年開始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到一九二六年,北伐軍前鋒勢如破竹,孫傳芳、吳佩孚、張作霖的前線軍隊,不住地潰敗下來,他們正自顧不暇,哪有心思管什么优待條件?陳寶琛沒有活動出什么結果,吳佩孚給康有為的回信也很簡單,敷衍說:“金石不渝,曲高無和必矣。”過了一年,康有為便抱著未遂之志死在青島了。
  還宮希望破滅了,陳寶琛這一伙泄了气,羅振玉這邊又活躍起來。一九二六年三月,當我正因北伐軍的迫近而陷入憂慮之際,溥偉派人從旅順給我送來奏折和致羅振玉的一封信,說他已和日方官紳接洽好,希望我遷到旅順去住,“先离危險,再圖遠大”,“東巡西幸亦必先有定居”。我因為對羅振玉的閒話听得多了,已經對他有些不放心,不過我對溥偉的印象頗好。我到天津不久,溥偉從旅順跑來給我請安,這位初次見面的“恭親王”,向我說了一句很令我感動的話:“有我溥偉在,大清就不會亡!”我看了他勸我到旅順的信,自然有些動心。因為他通過了羅振玉來勸我,所以我對羅的怀疑也消除了不少。后來,北伐軍占領了武昌,北方軍隊全線動搖,羅振玉更向我宣傳革命軍全是“洪水猛獸”,“殺人放火”,倘若落在他們手里,決無活路。我听了這些話,已經決定隨他去大連了,但由于陳寶琛的勸告,又決定暫緩。陳寶琛從日本公使館得到的消息,事情似乎并不那么令人悲觀。我觀望了不久,果然,國民党的清党消息來了,蔣介石在成批地屠殺被指做“洪水猛獸”的共產党人,在這前后時間里,還接二連三地傳來了英國軍艦炮轟南京,日本出兵山東,阻擋南方軍隊北上的消息。這些消息讓我相信了陳寶琛那伙人的穩健,覺得事情确不像羅振玉這伙人說得那么嚴重。蔣介石既然和袁世凱。段祺瑞、張作霖一樣的怕洋人,我住在外國租界,不是和以前一樣的保險嗎?
  “還宮”和“出洋”這兩派人的最終理想,其實并不矛盾,他們是一致希望复辟的。陳寶琛這一伙人在還宮希望破滅之后,重彈起“遵時養晦”的老調,主張采取“靜待觀變”的政策,但是他們在“聯日”方面,也并非反對羅振玉那伙人的主張。例如一位南書房行走叫溫肅的遺老(張勳复辟時做過十二天的都察院副都御史),曾上奏說,“陳寶琛有曠世之才,与芳澤甚密”,“行在”設在天津,可由陳与芳澤就近聯系“密商協助餉械,規定利權”,以“厚結外援,暗樹勢力”,“津京地近,往返可無痕跡”。有一個比溫肅更討厭羅振玉的張琨(前清順天府文安縣知縣,候補知州),他對于出洋之所以不太支持,原因不過如此:“出洋如為避禍,以俟复辟轉圜則可,若再以彼道義之門、治平之范,棄其學而學焉,則大不可也”。可見他并不完全反對羅振玉的出洋理由。甚至陳寶琛也曾一度讓步說,倘若非要出洋不可,只望我選可靠的扈從人員。原來問題的真正焦點,還是在于反對羅振玉這個人。現在我能記得起的最堅決反對出洋的遺老,是极個別的,甚至也有人說過“日本推利是圖,不會仗義協助复辟”的話,他們認為复辟只能放在“遺臣遺民”身上,在他們的遺臣遺民里,是要把羅振玉剔除出去的。
  兩伙人既然不是什么主張、辦法上的爭執,而是人与人的爭執,因此在正面的公開條陳議論之外,暗地里勾心斗角就更為激烈。在這方面,羅振玉盡管花樣再多,結果仍是個失敗者。
  有一天,羅振玉得到我的召見允許,到我的小召見室里來了。他拿著一個細長的布包儿,對我說:
  “臣罪該万死,不當以此扰亂天心,然而臣若為了私交,只知隱惡揚善,則又不忠不義。”
  “你說的什么呀?”
  我莫名其妙地望著他,只見他慢慢騰騰,就像個老太監洗臉梳頭似地,動手解那個包儿。包儿打開了,里面是一副對聯,他不慌不忙地把它展開,還沒展完,我就認出來,這是我寫給陳寶琛的。
  “臣在小市上發現的宸翰御墨,總算万幸,被臣請回來了……”
  那時我還不知道,羅振玉這些人一貫收買敵對者的仆役,干些卑鄙的勾當,我只想到陳寶琛居然對皇上的“恩賜”如此不敬,居然使我的御筆擺到小市的地攤上!我心中十分不快,一時煩惱之至,不知說什么是好,只好揮揮手,叫羅振玉赶快走開。
  這時陳寶琛到北京去了。胡嗣瑗知道了這件事,他堅持說,這決不是陳寶琛的過失,他不相信陳家的仆人敢把它拿到小市上去,但又說陳家的仆人偷出去賣倒是可能。至于不賣給小市又賣給誰?為什么會到了羅振玉手里?他卻不說出來。在我追問之下,他只說了一個叫我摸不著頭腦的故事。
  “嘉慶朝大學士松筠,皇上必能知道,是位忠臣。松筠的故事,皇上愿意听,臣就講一講。嘉慶二十四年,仁宗睿皇帝要御駕巡幸出關,大學士松筠知道了,心中不安,一則仁宗圣躬違和,如何能經這番奔波?另則和珅雖然伏誅,君側依然未淨,只怕仁宗此去不吉。松筠心中有話不能向上頭明說,只好在奏折上委婉其詞,托詞夜觀天象,不宜出巡。仁宗閱奏大怒,下諭一道,說自古以孝治天下,朕出關祭祀祖宗,豈有不吉之理?因此松筠奪官,降為驍騎校。仁宗后來在熱河行宮龍馭上賓,宣宗(道光)即位還朝,一進西直門,看見了松筠,帶著兵了設街,想起了松筠進諫大行皇帝的那些話,明白了話中的含意,才知道這才是忠心耿耿的重臣,立即官复原職……”
  說到這里,胡嗣瑗停住了。我著急地問:
  “你說的什么呀?這跟陳寶琛有什么關系?”
  “臣說的是陳寶琛,跟松筠一樣,有話不好明說。”
  “那么我是仁宗還是宣宗?”
  “不,不……”胡嗣瑗嚇得不知說什么是好了。我不耐煩地說:
  “你是個干脆人,別也學那种轉彎抹角的,干脆說吧!”
  “庶,臣說的陳寶琛,正是忠心耿耿,只不過他對上頭進諫,一向是迂回的,皇上天直聰明,自然是能体察到的。”
  “行啦,我知道陳師傅是什么人。”
  我雖然還不明白松筠的故事的含義,也樂意听胡嗣瑗說陳師傅的好話,至少這可以除去那副對聯所引起我心里的不舒服,但愿它真是賊偷去的就好了。
  羅振玉經過一連串的失敗,特別是在后面將要講到的另外一件事上,更大大失掉了我的信任,他終于在一九二八年末搬到旅順另覓途徑去了。
  這里暫且不敘遺老們之間的爭斗,先談一談使我留津而不想出洋的另外的原因,這就是我對軍閥的希望。

  ------------------
  亦凡公益圖書館掃校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