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六章 乘“貝格爾”號旅行的第二年


  為了繼續前進,我把一切交給時代和命運,并在自己的航途中經受一切考驗。
  查理·達爾文1“貝格爾”號待到連續几天的惡劣天气過去后,又往西向合恩角彼岸駛去,一八三三年一月十一日到達約克·明斯特爾山附近。可是又起了大風暴。“貝格爾”號怕被岸邊的激浪打破,又退回來海上。翌日,風暴更加猛烈,而十三日風暴依然大施淫威。達爾文在《考察日記》中寫道:“除了天空中無數飛濺的水珠之外,周圍什么都看不見。海面顯出一副凶相:它好象是一片陰慘慘的有著一條條堆雪地帶的平原在起伏翻騰著,而當艦艇正處于精疲力竭的時候,有一只信天翁展開雙翼,順著風向平穩飛馳著。將近午時,一個巨浪翻滾到“貝格爾”號上,灌進艦上的一只捕鯨艇里,因此就不得不立刻割斷它的纜索而棄去它。可怜的“貝格爾”號也因為受到浪擊而顫抖起來,有几分鐘不能夠听從舵的指揮;但是不久,這只善良的船只又恢复了正常狀態,并順風駛去。要是在那個巨浪以后接連再來一個巨浪的話,那么我們的命運就將很快被解決,并且永遠被解決了……”菲茨·羅伊艦長放棄了這個繞著火地島向美洲西岸駛行的嘗試。“貝格爾”號又繞過合恩角。達爾文說:“當你考慮到自己勢必要在世界上這個最著名的地方遇到惡劣天气,又是乘坐這种通常認為不能用以環繞合恩角航行的船只,那你就會感到滿意。比我們這只能在水中浮沉的小鴨子更能經受這种惡劣天气的船只是為數不多的。”
  --------
  11832年11月24日從蒙得維的亞給漢斯羅的信。

  据說,同馬太傳教士一塊被菲茨·羅伊派回故鄉的火地島人有三位:約克·明斯特爾,他是一個健壯結實的男人,身材矮小、性情憂郁、暴躁;琴米·白登,他是一個快活而敏感的人,在達爾文害暈船病時總是怜憫達爾文;菲吉阿·巴斯凱特,她是一個非常年輕、朴素而沉著的女青年。
  他們不堅持非得讓他們在約克·明期特爾山附近登陸,不反對在琴米的出生地朋松布海峽住下。馬太傳教士打算同他們一起留下,以便教化他們的同胞。挑選送給馬太的東西都是奇特的,顯然這是由英國的某個傳教士協會隨同馬太一塊發送出來的。達爾文認為,挑選如下東西就證明這是一种最大的犯罪行為,是喪失理智和輕率的表現:酒杯、奶油瓶、茶具、湯盆、桃花心木的衣柜、細白的麻布、海狸皮帽子等。達爾文說:“用耗費在這些東西上面的錢,一定可以買到大批對不開化的人真正有用之物”。
  為了到達朋松布,菲茨·羅伊決定乘坐三只捕鯨船和一只舢板,渡過他上次航行時所發現的貝格爾河,進行一次探險。參加這次探險的共有二十八人。探險是以一些小港灣作為落腳點,沿著貫穿在風景秀麗地區的貝格爾河進行的,那里周圍都是高達千米的群山,山峰峻峭,呈犬牙狀,陰森森的密林一直覆蓋到半山腰。
  用船送來的火地島人和傳教士決定在伏里阿港住下。給他們蓋起了三座大棚屋,把他們的家具用品搬運上岸,開辟了兩個花園,并且播下了种子。港口周圍一共住有大約一百二十名土著人。菲茨·羅伊和伙伴們把這几個移民留下來;一部分人返回到“貝格爾”號上,而另一部分人(包括菲茨·羅伊和達爾文在內)去考察貝格爾河的西段。在天黑下來的時候,菲茨·羅伊和達爾文所在的那批人在一個大海灣的岸邊支起帳篷,身邊有干燥而松散的卵石,隨著身体的壓力而活動,這是最好的臥舖,身体躺在上面,就象躺在床墊子上那樣,渾身各處接触到卵石的地方,都感到一樣的松軟舒适。這天達爾文應該值班到半夜一點鐘。在這里的夜景中,他感到有某种庄嚴,因為他這時明顯意識到,他正處在地球上的某一個地方。只有酣睡的水手們的鼾聲和夜禽偶而的鳴叫聲,才打破黑夜的寂靜。而這處偶然傳來的狗吠聲,才使人想起這是野人居住的地方。
  當探險隊進入北邊支流時,地形開始變得更加壯觀。支流北岸聳立著高達兩千米左右的群山。其中一座叫薩爾明托山,菲茨·羅伊把另一座山叫作達爾文山,用來紀念自己這位旅伴。欣賞一些溪流如何把自己的水象瀑布一樣直瀉到下面狹窄的河道里,然后再穿過森林流去,一些碧綠色的美麗冰川又是如何從山坡上一直通到水面,而各個山峰卻為皚皚白雪所覆蓋,觀賞這些景象是十分有趣的。看到一大塊冰由冰川上掉下來,象一座冰山那樣落到了河里。正如菲茨·羅伊所指出的那樣,達爾文和水手們馬上奔向要被落到河里的冰山所激起的巨浪卷走的几只小船。其中有一個水手被這滾滾的巨浪沖倒。這几只小船雖然三次被高高地懸空抬起,但卻還是安然無恙地留在原地。因為武器和食品都留在這几只小船上,而“貝格爾”號又停泊在很遠的地方,要是小船被卷走,那就糟了。探險隊又沿著南邊的支流返回到朋松布海峽,回到伏里阿港。
  居住下來的火地島人和傳教士的處境相當悲慘。達爾文認為:“把火地島人運到英國對他們有好處的說法,是特別值得怀疑的”。
  早在一八三二年十一月,達爾文在蒙得維的亞就收到了漢斯羅寄給他的賴爾的《地質學原理》第二卷,根据達爾文本人在那一本完全陳舊的書上的題詞就可以斷定有此一事。据尚·沃爾德撰寫的達爾文傳推測道,達爾文在火地島附近的某地閱讀的這卷書,是他在惡劣的天气中不得不躺在船艙里的吊床上讀的。閱讀這卷書對達爾文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賴爾正是在第二卷中從第一章起就分析了后來很快就成為達爾文研究的基本課題——物种問題。賴爾認為,這一問題對于地質學家來說是特別重要的,所以他就在第二卷的各章里徹底分析了這一問題,探究了物种變异性的程度,物种間的雜交,由于受外部條件的影響而發生的變態的遺傳性,作為對進化論的一些論證的胚胎階段,敘述了拉馬克的進化論,并對它進行了批判,提到了生存斗爭,最后闡述了他自己對新物种產生和舊物种消失的見解。
  賴爾是否同意進化論呢?在把已不复存在的奇异的力從無生界中排除掉后,只承認在目前仍起作用并可以看到的那些自然力的作用的同時,他自己的思想是否還是始終如一呢?他在各個時期寫給曼捷利·赫瑟爾、威韋利和塞治威克(扎德和后來赫胥黎都指出了這一點)的某些信件中,可以認為他是同意把物种的“創造”解釋為由于某些自然原因所致的,但是可以說,他是原則地談到這一點的,因為他連一個這樣的原因也舉不出來,因此他認為物种起源的全部問題是秘密中的秘密,是最難以解開的謎。至于談到進化或來源于其它的物种起源,他堅決反對這种推測。當他在批駁了居維葉的災變說后,他揭示出了造成舊物种絕滅及消失的原因,但他在解釋新物种出現之前,就已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不管怎樣,他要弄清楚最完善的進化論,即設想舊物种為新物种奠定基礎的拉馬克的理論。他在第二卷中最客觀地闡述了拉馬克的學說。賴爾不僅承認拉馬克的思想是正确的(分類學家碰到的物种形態愈多,就愈難以确定物种界線,就愈能發現物种間的過渡現象),而且用了一些家畜和栽培出來的植物作為新的實例來說明這一論點。他欣然同意某些不同物种相互之間的差异要比另外一些物种相互之間的差异大。但拉馬克許多論點沒有證据使他大為惱火。拉馬克在任何地方都不善于證明物种變化無常的無窮性。而這一點他認為,正是問題的核心。賴爾鄙視拉馬克某些論點沒有證据,并強調說,“拉馬克認為,物种賦有使自己身体變形的無限能力”。“拉馬克希望讓一些物种蛻變為另外一些物种”。“這就是那些想象猩猩能變人的人們的幻想”等等。
  賴爾通過分析物种的變异性得出的結論是,物种在外部條件的影響下能發生變化,但只有在某些范圍內才能發生變化;各种物种所發生變化的限度也很不相同,也就是這些變异性的范圍足以包括各种物种;動物變异的极端偶然性最常見于家畜方面,并取決于人的干預,而且這樣的變异在一定的范圍內還是可以遺傳的(他認為由于經常使用而得到的變异是沒有遺傳性的)。但他堅持說,不管外部條件發生什么變化,還是有著物种所無法逾越的某些界限。他認為,异种互相雜交,永遠也不會產生出繁殖力強的后代,即使借助于人的幫助,也絲毫無法產生出經久不變的种族。看來,這种規則中的所有某些例外情況,只不過是雜种与純亞种雜交所出現的偶然現象罷了。所以,物种所經受的各种變化也都沒有超出本身的范圍之外,所以賴爾作出的結論是,“物种實際存在于自然界之中”和“每一物种在其形成時就賦有它現在所具有的机体的特征”。他在另一處說:“每一物种都起源于簡單的一對或一個体(僅一個就足夠了),而且物种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地點內才能繼續不斷地形成,這些時間和地點能使物种在指定的時期繁殖和繼續生存下去,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這种思想更加明确地表現在以下這段話中:“我們應推測到,當自然界的創造者創造也動物和植物時,就已預見到這些動植物的后代要生息于其中的一切環境,規定并賦与它們能永久保存物种的机体。”
  這就不太象他所理解的“形成”是指自然界的“自然過程”而言這一論點了!在這里公開談到了神奇怪事,談到能預見到一切情況的創造者,談到了一般造化論者所說的創造。
  賴爾在這里批駁的只是生物界成群創造論,不承認災變說,但卻保留了物种神秘的創造觀點,認為上帝不是一下子,而是用某种不知不覺的方法,一個一個地創造出新的物种,來代替已死絕的物种。賴爾明顯地主張物种不變性,并援引了當時寥寥無几的古生物學資料來加以證明。他后來在自己的一封信中寫道:“埃特納火山的外殼至少有十万年了,經過這么多世代也完全沒有改變其形狀。按拉馬克的定理究竟需要多長時間才能使猩猩變成人呢?”
  所以,我們既不贊同扎德的觀點,也不贊同赫胥黎關于賴爾承認物种起源的“自然”方式的觀點。即使他有時也堅決主張過這一點,那也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他在精心研究了全部問題和作出某些結論的第二卷中,首先明确地表示反對進化論,反對近期物种起源于早期物种;其次,他運用了已明确表明賴爾認為物种是由創造者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創造出來的某些術語和說法,表達了自己對物种出現的概念。
  《地質學原理》這卷書對于達爾文及其思想的發展是否起了作用呢?當然起了作用。至于達爾文,大概是在旅行的第一年年末或第二年年初,閱讀了這卷書,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至于談到他很精心地閱讀了該書一事,若是知道他當時對賴爾有著几乎是敬佩之至的心情的話,那么也就不必再有所怀疑了。可是他閱讀了這卷書給他帶來了什么效果呢?顯然,這卷書向他廣泛展示出物种起源的理論問題。物种變异性的界限,相近物种彼此之間的關系,物种和變种之間差別的實質,現代物种的形態与已絕种的物种形態之間的關系,家養形態和野生形態變化的大小,生存的斗爭,變化的遺傳性——所有這些問題都已由賴爾提了出來。但不應認為達爾文對賴爾的所有論斷都信以為真。當達爾文搜集各种各樣的物种時,就在确定各物种之間的界限上產生了實際困難,這种困難大概不止一次地迫使達爾文不能不對賴爾的基本論點的正确性發生怀疑,他發現,好象每一物种的變异都有一定的限度似的。而他在彭塔阿爾塔所進行的考察,已使他產生了可以用血緣關系把現代貧齒類与古生樹懶科聯系起來的想法。從此,達爾文就把注意力和思考力都用在只有使他才能弄明白的物种起源問題,物种不變性或可變性的那些問題上。
  二月二十六日,“貝格爾”號出海了,冒著大風向福克蘭群島駛去。菲茨·羅伊和達爾文來到路易港后,惊异地得知英國為了不讓從布宜諾斯艾利斯來的殖民者占領這些島嶼,已經把它們占領了。最近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英國人,都在覬覦這些從前無人居住的島嶼,雖然,島嶼上的全体居民是由几年前就居住在這里的一名(!)英國人、二十名西班牙人,一名西班牙女人和兩名女黑人組成,然而英國的旗幟卻已飄揚在島嶼的上空。
  一月十二日和十三日,“貝格爾”號曾遇過的颶風在這里又刮起來了;停泊在這里的一艘法國捕鯨船,在掙斷了三個錨后而遇難。法國人是乘著舢船逃生的,并搶救出了儲備食品。后來菲茨·羅伊艦長把這只船上的三名軍官接收到“貝格爾”號上來,以便把他們送到大陸去。
  在這個為長在泥炭土壤中的硬草所覆蓋的陰森森的島嶼上,達爾文作了長時期的散步,走遍了全島。島上根本沒有樹。大概他這時正在海岸上進行有趣的觀察,數一數巨大無毛海生蛞蝓屬和白色海牛屬所產的卵子;它們一次就產卵約六十万粒。雖然產下這么多的卵,但長大的海牛屬動物還是特別罕見。達爾文雖然專門尋找長大了的海牛屬動物,但只不過找到了七個要使如此稀有的長大了的海牛屬動物保存下來,得死多少卵子或胚胎呢?也許,他這時正對那些海生苔蘚虫類群体中的奇异的個体感興趣,因為海生苔蘚虫類很象一個長著針狀小嘴的鳥頭(它們現在被叫作“鳥頭体”),從卵子中伸出頭來時張著很大的顎,搖搖晃晃;達爾文進行了觀察,并且用細針去触動它們的小嘴,它們常常緊緊地咬住針尖不放,也就是說小嘴起著苔蘚虫類群体保護或清洗的作用。
  當“貝格爾”號停泊在福克蘭群島時,達爾文收集了為數不多的動物,射獵田鷸,尋找貝化石和進行地質勘測。暴風雨仍在繼續:一艘英國縱帆船被拋到岸上,而比“貝格爾”號晚到几天的一艘法國考察船被迫下了四個錨,以免遭到同樣的命運。暴風雨把一只用鎖鏈鎖在“貝格爾”號上的小船刮了下來,后來卻又順利地被拉到岸上,但還是損失了一些索具和船帆。
  “海豹捕獵者”也到達了,它是一种适用于捕獵海豹、販賣奴隸和在海上進行動掠的船只,并把在火地島海岸被一月十三日的大暴風雨打碎的船只上的全体船員運來了。菲茨·羅伊為了進行測量,從一個外貌很象海盜的“海豹捕獵者”船長洛烏那里,買了一只縱帆船。四月四日,這只縱帆船就被派往里奧內格羅,加入為了測量而留在那里的一些小船之列。
  一天后,“貝格爾”號也往那里駛去。
  不過,“貝格爾”號于十一月十三日到達那里后,并沒有找到這些小船。“貝格爾”號從迎面來的一艦商船那里打听到這些小船繼續往南向圣約瑟灣駛去,它就也往那里駛去,可是到達圣約瑟灣后,這些小船已經离去。最后艦長放棄了尋找這些小船的嘗試,又往北向里約普拉塔駛去。“貝格爾”號停泊在馬爾多納多。在那里,達爾文离開船搬到市里去住。
  達爾文在這個僻靜的小城鎮住了兩個多月。他經常游覽判帕斯草原,這是一些覆蓋著綠草地的草原,放牧著無數群牛羊。只有惡劣的多雨天气和“貝格爾”號上的同事對他的拜訪,才使他所進行的博物學家的工作中斷。例如,有一次海軍練習生金克在拜訪他時告訴他一個消息,說菲茨·羅伊未找到的那些小船到底被專門派來的一只縱帆船在里奧內格羅找到了。盡管這些船有很多處被一月十三日的暴風雨擊破,并且里面經常進水,但是這些船上的繁重的測量工作卻仍在繼續進行。所以哪位軍官和水兵如有一件干襯衫或一床干被褥,就被認為是足夠闊气的了。
  達爾文對馬爾多納多四郊的飛禽走獸和爬行綱了解的特別清楚。除了他本人帶來的外,還有該市的孩子們為他服務,而這些小孩子們為了掙得几個小錢,几乎每天都給他帶來一些有趣的生物。
  他在這里獵獲了几只鹿,并注意到了雄鹿身上發出的一种非常強烈而又持久不散的气味。這些鹿与我們這里一貫怕徒步而行的獵人而卻不注意騎馬的人或坐車走近的人的動物和鳥類不同,它們不讓騎馬的人靠近,但卻對步行的人產生好奇,原因是當地高楚居民就是這樣習慣于騎馬來回走動的。達爾文在這里觀察了少量被嚇破了膽的長著大顎的最大嚙齒動物水豚。不過引起他特別注意的卻是在土中亂拱的具有鼴鼠習性的小嚙齒動物——吐科鼠,它在地下通道的某處經常斷斷續續地發出哼哼聲,并以他們發出之聲而得名。許多吐科鼠眼全瞎了,大概這是由于瞬膜發炎的結果而引起的。吐科鼠的眼睛比我們南方地下的鼢鼠大,鼢鼠和鼴鼠一樣,但又象吐科鼠一樣以食植物根部為主,比栖身在洞中的兩栖動物盲螈的眼睛大:這兩种動物的眼睛几乎都是處在發育不全的狀態,并且被一層皮膚從外面蓋住。看來,吐科鼠雖然眼瞎,但這在它本身的生活方式中,并沒造成任何不便之處。
  應該認為,這种動物當時已使達爾文想起拉馬克的思想:器官不使用就要導致衰退和毀滅。后來達爾文在《日記》中描述吐科鼠時說:“如果拉馬克在想出鼢鼠和盲螈兩种動物如何逐漸取得瞎眼的特性的設想時知道了這一事實,那么拉馬克就會對這一事實非常贊賞……。拉馬克恐怕就會說道,吐科鼠現在正在轉入鼢鼠和盲螈所處的那种狀態”。
  達爾文也注意到与椋鳥相似之處的牛背黃鳥,這种鳥和杜鵑一樣,把蛋下到別的鳥巢里,喜歡停歇在馬和牛背上。他在《考察日記》中指出,在北美洲有另一种牛背鳥屬,它的顏色略有不同而且体形也較小。因此,這里最有趣的是在同一洲的不同地方卻發現了同一屬的兩种相似的鳥。達爾文還指出,牛(背黃)鳥屬按其身体构造來說遠不同于真正的杜鵑,但卻練出了最強的适應力。達爾文确認,美洲鴕鳥屬的雌鴕鳥自己不孵卵,而是經常把蛋下到同類的其它雌鴕鳥的巢里,而由雄鴕鳥來孵卵,所以,有時雄鴕鳥就不得不孵由各個雌鴕鳥下在一個巢里的卵。
  達爾文也注意到大批的美洲白兀鷲,這种鳥在南美洲是很普遍的,它們在美洲所起的作用相當于我們的烏鴉、大烏鴉和喜鵲。白兀鷲(正如達爾文后來才得知的那樣,它是犧居在巴塔哥尼亞沙漠的)在拉普拉塔熱帶干草原里多得不可胜數,被人們稱之為巴西卡拉鷹,因為巴西卡拉鷹經常和齊孟哥鷹、以及同分布很廣的、体形不大然而膽大又惹人討厭的巴西白兀鷲在一起,成群地聚集在屠宰場和村鎮附近。相反,大兀鷹本來分布在馬爾多納多以北,看來在拉普拉塔附近出現為時并不太久。美洲兀鷹則分布在合恩角至北美洲一帶。在這里,這一類到處都可看到而在歐洲卻根本見不到的各种大量的鳥,當時就已使達爾文注意到,某些巴西白兀鷲在往南移時就逐漸消失,而代之以其它种類的鳥。而分布在大陸上的那些鳥中的巴西卡拉鷹,以及齊孟哥鷹,在福克蘭群島上卻都看不到(而只能看到美洲兀鷹)。所有這些獨特的分布群使達爾文很感興趣,也許他為了闡明這些事實,就不得不對整個鳥類的總起源加以推測。
  當地農村居民,甚至連大庄園主和擁有几千頭牲畜的牧主,所表現出的愚昧無知使達爾文感到吃惊。他們對達爾文能用使他們感興趣的羅盤來确定方向感到惊异,因為在單調的草原上能不迷失方向是具有很大意義的。他們向達爾文提出各种問題:是地球還是太陽在運動;往南去更暖和些還是更冷些;他們分不清英國、倫敦和美國,或以為英國、倫敦和美國是一個地方,或說英國是倫敦的一個大城市;他們對船上的人每天洗臉一事也感到惊奇……
  六月,達爾文一次就收到許多家書。凱瑟琳是二月八日給他寫的信,蘇桑娜是三月三日給他寫的信,卡羅莉娜和父親也寫了附言。達爾文高興得几乎哭了。看來父親的附言對于他來說是更加珍貴的,他大概總覺得自己前來旅行是違背了父親的愿望的。他把系統記的并證明他在旅行期間時光過得多么有益的詳細日記寄到家里。他在五月二十二日至六月從馬爾多納多寫給蘇桑娜的回信中,述說了他在旅行中所收到的某些成果及今后的計划。可以看出,這几行字是寫給父親的;他盡力設法要闡明關于博物學家工作重要性的思想,并表明喬賽亞·韋季武德舅舅勸說達爾文醫生准許儿子去旅行是正确的。他寫信告訴姐姐說:“我滿有把握地認為,在這次航行中所花的時間,如果說用在其它一切方面都是浪費的話,那么對博物學來說將會是卓有成效的,而且在我看來,為了丰富總的科學寶庫,我們所能做到的那么一點事情,就會同任何其它目標一樣,也是值得重視的人生的目的。這些想法所產生的結果連同對未來的美好展望——在我們過了麥哲倫海峽后,我們面前就會呈現出一個美麗如畫的世界——要比目前的愉快感更能促使我下定快心把這次航行繼續下去。想一想安第斯山脈、瓜亞基爾的茂盛的森林、南海中的島嶼以及新南威爾士吧!我們將要看到的壯麗而富有特色的風景是多么多啊!奇异的部落是多么多啊!對于地質學和無窮的生物研究來說,這是一些多么好的机會啊!這种展望難道不可以重振最頹喪的精神么?如果我錯過這個机會。我想我在墳墓中也不會得到安息的。我的确會變成一個幽靈并且出沒于‘英國博物館’之中……”
  在給蘇桑娜的這封信中,有几行字專門論述了黑人奴隸制度。查理寫道:“如果英國將是完全廢除奴隸制度的第一個歐洲國家的話,那么對她來說,這是多么值得驕傲啊!在我离開英國以前,有人曾對我這樣說,在奴隸制國家住過以后,我的全部觀點就會發生改變;但我所覺察到的唯一改變就是:我學會了對黑人的性格作出更高的評价。看到一個黑人而不對他發生親切感是不可能的;他們有著那樣充滿著愉快、坦率、誠實的表情和那种肌肉健壯、富有优美感的体格”。他在從馬爾多納多給友人赫伯特的信中表示希望“誠實的輝格党党員”能攻擊“我們著名的自由上面的那個巨大污點——殖民地的奴隸制度”。
  達爾文在六月末攜帶自己全部小野獸,又搬到“貝格爾”號上來住,開始整理自己從馬爾多納多四郊獲得的寶物,并對此作了簡要的說明。他特別高興地得知,菲茨·羅伊打算在即將來臨的夏季(在南半球相當于我們冬季的几個月)繞過合恩角,轉向美洲西海岸去工作。七月八日,“貝格爾”號終于起錨揚帆自馬爾多納多啟航。不過想把艦長在福克蘭群島購買的縱帆船裝備起來還需要很多時間。“貝格爾”號完成了裝備工作,并把書信以及仔細包裝好的達爾文的搜集物交付郵船后,于七月二十四日在閃電中向南沿著至里奧內格羅的航線駛去。在那里,“貝格爾”號已在八月初終于遇見了斯托克斯進行測量所乘坐的那只小縱帆船;達爾文同他一起度過了一個有趣的夜晚,交換了自己的感想,听他講述了關于乘坐這种在公海上曾不止一次地經受住了暴風雨襲擊的小船如何進行工作的困難情況。
  里奧內格羅河口當時位于南美洲東海岸的最南部,居住的都是白人;里奧內格羅河口屢遭印第安人(阿拉烏康族人)的侵犯。達爾文在這里見到几處被印第安人所破坏的牧場,听到了關于擊退印第安人進攻的故事。巴塔哥尼斯市座落在通往大海的里奧內格羅河口不太遠的地方,這里的居民除了西班牙人以外,還有和平的印第安人。
  達爾文考察了海岸的地質情況,對一些看來是從遙遠的安第斯山脈沖到這里的巨礫感到惊奇,參觀了可以采取大量优質純鹽(居民生活日用品)的鹽湖,觀賞了湖上的火烈鳥,考察了鹽湖里的淤泥并看到了鹽湖上的富裕居民。達爾文在這里,即在里奧內格羅附近,從高楚人那里听說有一种鴕鳥新种代替了普通南美鴕鳥。
  后來取名為達爾文鴕鳥的這种新种,個子較小,兩腿較短,腿上長著比較短的羽毛,全身羽毛顏色較深。
  達爾文決定開始從里奧內格羅向北旅行到布蘭卡港,可是后來卻到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沿途都是覆蓋著枯萎的黃草叢和多刺灌木的凄涼荒野。這里唯一的一棵罕見的樹被印第安人看作是神壇,樹上挂滿了吊挂在線上的祭品:香煙、面包、一塊塊布和肉,樹周圍都是用來作為祭品的那些已經發白的馬骨頭。高楚人捉住了一頭迷途的母牛,然起了火,在平原上做了一頓晚餐,然后宿營。達爾文在日記中寫道:“這是我在野外露宿的第一夜,用馬具充當自己的臥舖……。平原上一片死寂,獵狗,那些象吉普賽人一樣躺在篝火旁睡覺的典型高楚人,——這一切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里……”
  達爾文在途中間或碰見野生美洲駝——羊駝或鹿,也經常碰到接連不斷地在草原上迅速跳躍的當地嚙齒目刺鼠。由于逐漸靠近科羅拉多河,荒漠開始換成綠色草原,而蜿蜒的河流的兩岸長滿了柳樹和蘆葦。
  達爾文馳過了一個沙丘地帶(可能是科羅拉多河的舊河床),在驛站稍事休息又繼續前進了。達爾文由于在布蘭卡港呆了一段時間,所以深信,印第安人只是以殘暴行為來回答西班牙人屠殺印第安人各部落的殘暴行為。
  在离布蘭卡港不遠,達爾文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彭塔阿爾塔,但他又沒有想到要出發到這個地方去。他現在与“貝格爾”號失去了聯系,當然,他等到了“貝格爾”號的到來。
  “貝格爾”號于八月二十四日到達布蘭卡港,過了一星期,它又向拉普拉塔駛去。達爾文則留下來,以便繼續前進,走旱路到布宜諾斯艾种斯去。不過他還是用了一些時間在彭塔阿爾塔收集化石。他在約有一點五平方公里的地方繼續勘察,所以,在這里挖掘出的化石搜集物大大增多,他在這里至少挖掘出了不下五种貧齒類即巨大的樹懶科化石:大懶獸、磨齒獸、臀獸、巨樹懶等。正如古生物學家奧溫后來在整理他的搜集物后所判明的那樣,這些大小同大象或犀牛一樣的動物,未必能象現代樹懶科一樣爬上樹去,但它們能用后肢站立起來,能靠象三角架一樣的一對粗厚的腳踵和一個大尾巴的支撐抱住樹,把樹垂倒在地,然后再去吃樹上的葉子。他在這里發現了一只披有骨質甲片的大犰狳的遺骸。同現代南美洲犰狳一比,這就算是真正的龐然大物了。達爾文与向導在從海岸返回布蘭卡港的途中,抓住了一只犰狳,并把它連甲烤熟,但它太小了,連兩個人都不夠吃。
  這些發現使達爾文發生興趣不是沒有原因的。使他感到惊异的是,恰恰是在南美洲這個現在依然生存有樹懶科和犰狳的地方(盡管它們現在的体形已經很小了),找到了樹懶科和犰狳的化石。對此應該補充說,在這里挖掘出的貝殼,一部分是現代貝殼的樣子,另一部分則接近于現代貝殼的樣子。而根据所挖掘出的臀獸骸骨來判斷,這些遣骸還是新鮮的,并且在和許多貝殼一起沉積到礫石里面去的時候,還被韌帶連系著。因此,應該認為,這些遺骸是屬于很晚的第三紀期的。
  達爾文在給漢斯羅寄去一箱化石時,特別注意把這些搜集物依次編上號,并加以完善保存。他后來給漢斯羅寫道:“我被您把所有的骸骨都清除干淨這句話弄得惊惶不安,因為害怕把印在遺骸上的編號弄掉了。為什么我這樣耽心呢?因為一部分骸骨是從含有現代貝殼的礫石中挖掘出來的,而其它的骸骨是在完全另外一些地層中挖掘出來的。刺鼠的骸骨也是与現代形狀的貝殼在一起的,我認為,這是一种只有美洲所特有的動物,而且我也有興趣來證明,該屬性物种之一在大懶獸時期就有;這些地點和其他許多地點都取決于細心地把編號保存好”。
  無庸置疑,這些化石由于与研究物种起源問題有關系,所以當時就已使達爾文感興趣。古生物學的各种發現,說明對物种的可變性很有利,所以不得不對賴爾關于有机世界論斷的正确性產生特別怀疑。
  此外,達爾文又開始指出證明拉馬克想法是正确的所有事實,拉馬克的想法是:在更加深入研究和認識物种的新的形態之后,各動物類群和物种之間的許多空白點常常被填補。關于箭齒獸化石,他后來說:“從它的身体大小來看,它有象那樣大;從它的牙齒构造來看,它和嚙齒目動物是親緣;從某些特征來看,它又和厚皮類動物相類似;根据它的眼睛、耳朵和鼻孔的部位來判斷,它大概是水生動物,其部位和儒艮或海牛一樣”。因此,有那么多目的動物的特征兼容于該動物的身上。他連忙指出說,在沙漠里最常見的諾丘鳥,按其習性和外貌來說象田鷸和鵪鶉1。當這种鳥緊貼地面蹲伏著時,就很難從它周圍的地面背景上辯認出它來。我早就指出過,他覺得連尾上有一個与響尾蛇發音器相似的裝置的毒蛇也是一种過渡形態。他開始注意到了一些彼此相似的物种,例如,他注意到了在拉普拉塔常見的灶巢鳥,它的顏色、叫聲和跳躍式的奔跑,与在布蘭卡港見到的同一屬的另一种鳥都很相似,但体形稍小一點。它們的不同之處僅在于前者用泥巴和干草在高處筑起外形象爐灶或蜂窩一樣的巢,而后者則是把巢筑在通入地下六米之深的筒形洞穴的底部。
  --------
  1現在人們認為諾丘鳥(象田鷸一樣)屬于行鳥形目,但決不認為它(象鵪鶉一樣)屬于鶉雞目。

  達爾文在這里認識了三种現代犰狳。而第四种他只是在布蘭卡港以北的地方才碰見過。這三种中的每一种都要比其它种分布在南方更遠的地方。因此,他在從北到南和從南到北的往來旅途中,發現哺乳動物和鳥類,無論是灶巢鳥,還是鴕鳥或犰狳,它們相似的形態都是互相更替出現的。而有關這些近似物种的總起源的想法一定不止一次地在查理的腦海中隱約出現過。不過這些事實都是分散的、零星的,所以,即使這种想法在他腦海中浮現過,但卻絲毫沒有在他的《航海日記》中反映出來。
  當然,達爾文必定注意到了各种動物都長有不同類型的保護生命的東西。所以,被當地居民稱作“美達柯”的三絆犰狳的披甲片,分成三條能使身体彎曲的絆帶,一旦遇到危險它就象刺蝟一樣蜷縮成一團,任何一條獵狗都不能用嘴把它那光滑的披甲銜住,只能使它象球一樣在地上滾動。另一种犰狳即“小犰狳”,一旦遇到危險就非常迅速地鑽進土里,要捕捉住一只小犰狳,就必須在一瞧見它時就馬上跳下馬背,否則它就會馬上鑽到松軟的土里。他還碰見過蜥蜴,這种蜥蜴栖息在接近海岸的沙灘上,它身上有各种顏色的斑點,這是一种极好的保護色,使它在沙灘上也不易被發現。為了使自己不被發現,它就緊貼在沙面上裝死。假使在這种情況下還會受到惊扰的話,那么它就采取小犰狳的辦法:非常迅速地鑽進沙里。
  冬眠也是動物忍受一年中最困難的几個月一种獨特的适應方法,所以達爾文指出,在布蘭卡港地區,也就是在气候比靠近拉普拉塔的馬爾多納多略微寒冷的地區,冬眠狀態是在溫度比馬爾多納多低的情況下結束的。
  九月八日,達爾文在一名高楚人向導的陪伴下离開了布蘭卡港。一開始就不得不沿著荒涼的平原走。不過引起達爾文注意的是文塔那山脈,這是一群高一千米左右、從几乎全是平坦的平原上兀起的未曾勘查過的僻靜的山崖。登上文塔那山脈后,他很累而且興致也不高。接著他們從一個驛站走到另一個驛站,有時碰見安分守已的印第安人,有時同一小隊獵捕鴕鳥、鷸鴕鳥、鹿、犰狳、美洲獅及其它野獸和鳥類的羅薩斯的士兵同行。旅途中有一個印象特別使達爾文感到惊訝。
  在他們到達塔巴爾康山脈的山麓那天的前夜,在山麓下不大的一塊地方上降下了一陣冰雹。冰雹有小苹果那樣大。士兵們一下子就找到了被冰雹打死的二十頭鹿。十五只鴕鳥。達爾文也看到了剛剛扒下來的鹿皮。冰雹還打死了許多小鳥、野鴨、鷂和雷鳥。
  在接近薩拉多河彼岸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時,達爾文走進了舖滿碧綠如毯的良草的地方。人們向他解釋說,這种草總是生長在放牧家畜的地方,因為家畜以它們的糞便來加肥土地。瓜爾基亞位于德爾蒙特這個优美的小城鎮附近,可以觀察到河溝邊沿上分布著大量的歸化的歐洲植物,例如茴香。不過与朝鮮薊相似的西班牙薊在南美洲繁殖得特別多。從薩拉多河起,當地植物在某些地方就完全取代了西班牙薊灌木叢。因此,達爾文看到了賴爾在他的《地質學原理》第二卷中所說的“人類在擴展某些植物的地界線方面是最主要的活動者”這句話的具体的證明。
  九月十二日,達爾文又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一星期后,他開始沿著巴拉那河到圣菲鎮去進行一次新的旅行。他不得不在被淫雨完全沖毀的惡劣道路上行走。在這里,在這些草原上,鼫是主要的嚙齒動物,它与住在它的洞里的小貓頭鷹是形影不离的伴侶。鼫通常總是把各种各樣的東西拖到洞口,人們認為它這樣做也許是為了在單調的草原中好辯認自己的穴洞。鼫往南只分布到里奧內格羅,因為這种嚙齒目動物比刺鼠更需要丰富的植物,在粘土或沙土中挖掘洞穴。但是在土壤和植物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土壤和植物差別很少的馬爾多納多四郊,卻根本看不到鼫,因為烏拉圭河是鼫分布的終止線。在巴拉那河与烏拉圭河兩河之間的地帶,能經常碰見鼫,可是在烏拉圭河以東就完全沒有了。所以在這种個別情況下,動物种類是為一定的環境、一定的地點而產生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因為烏拉圭河以東的條件對鼫至少要比其它地方有利。這一情況之所以使達爾文覺得很有意義,還因為他看到了限制物种散布的障礙所起的作用。不過,后來大概當他考察巴拉那河西岸地區時也會想起這些結論的。
  沿途他常碰見茂密的大飛帘叢林,可是這些大飛帘還沒有長到能把騎馬者掩藏起來的高度,而且要想穿過大飛帘叢林,只有走過去人們踩出的小徑。當地強盜曾利用這些叢林來襲擊走在這些秘密小道上的旅行者。所以,對達爾文提的“這里強盜是否很多”的問題,人們給予奇怪的回答:“飛帘還沒有長高”。
  達爾文有時從橋上,有時搭乘大桶做成的渡船,渡過了几條小河,即巴拉那河的支流,并在去圣尼科拉斯途中的第三天,初次看到了壯觀的巴拉那河及其渾濁的河水。他在提爾西羅河一帶找到了一些分散的骨骼和一些巨大的箭齒象牙齒化石。船工們早就發現了這些突出地面的骨骼,但由于不會解釋這种現象,就作出結論說,箭齒象是一個跟鼫一樣的穴居大型野獸。從科倫達到圣菲的路上全是穿過森林。一些遭到洗劫并被毀成瓦礫和拋棄的房屋,一具吊在樹上的印第安人的干尸表明,最后這段路是不安全的。達爾文于十月二日來到圣菲。他馬上就感覺到這里的气候比較暖和,長滿著觀賞樹葉的商陸樹在這里明顯地高于一般,出現一些仙人掌和其它植物的新品种。能碰見不少新鳥類,而且這一帶地方總的特征也還是那樣。在炎熱的天气里,土壤都非常灼熱,一縷縷暖空气裊裊上升,而蜘蛛分泌出蛛网之后,就被這些正在上升的气流托起:可以看到許多附著蜘蛛的蛛网正在飄飛。
  由于頭痛,達爾文在圣菲躺了兩天(當地治療方法是在兩個太陽穴上各貼上一片橙樹葉或一半豆瓣),隨后渡過巴拉那河到東岸的圣菲巴雅達,在那里逗留了五天,研究了該地區的地質情況。他深信,在不久以前,這里是一個半淡水的海灣,河水把動物尸体沖積到這里來,換句話說,就是南美洲東岸曾經受了一次劇烈的上升。他在動物遺骸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犰狳化石甲殼,箭齒象和柱齒象的牙齒,還有一顆馬牙,后來奧溫認為這种馬是早在歐洲馬運入美洲以前就已在美洲絕种的特种馬。在這次旅行中,達爾文曾听到許多關于動物在一八二七——一八三○年間的大旱時期大批死亡的敘述。這就使他能夠懂得,為什么他有時一下子就挖掘出這么多的被埋葬在一塊的動物。人們告訴他說,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北部和圣菲省的南部,所有的植物在大旱時期都旱死了,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鹿都聚集在院子里的水井邊找水喝;鷓鴣也已渴得几乎無力飛走。死了約有一百万頭牛。几千頭牛沖向巴拉那河,陷在巴拉那河的沼澤地里,在那條流經圣佩得羅的河流的支流里,積滿了腐爛的獸尸。接著就是洪水泛濫,沙灘和淤泥上覆滿了動物骨骼。達爾文听了這些敘述后想道:“人們并不認為這是由于大洪水的作用所造成的”。
  十月十二日,頭痛病又犯了,達爾文決定用最放心的辦法,即搭乘一只小單桅船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們路過了樹木眾多的群島,這里有許多水豚和以食水豚為生的猛獸美洲豹。過去人們在旅途中談論的話題是“印第安人的蹤跡”,而現在人們談論的話題是“老虎(即美洲豹)的蹤跡”。這种動物在這里特別多,它們經常在樹林里襲擊馬、牛和人,特別是樵夫。有人說,在圣菲有一只美洲豹鑽進了教堂,咬死了二名到那里去的牧師。人們不得不從上面拆掉一個牆角,從那里開槍把這只美洲豹打死。美洲豹經常用爪子從樹干上一塊塊把樹皮揭下來(當地居民認為,它們是在把爪子磨利),而達爾文也看到了美洲豹在這里呆過的這些蹤跡。
  達爾文在這里看到了一种与燕鷗相似的鳥,叫作剪嘴鳥。它長著一個窄條形的嘴,下半片嘴比上半片嘴長得多。達爾文看到剪嘴鳥如何用下半片嘴貼著水面迅速地飛來飛去,靈活地把它的嘴所碰到的小魚從水中叼出來。
  只是在十月二十日,他才到達巴拉那河的河口,并离船上岸,因為他怕“貝格爾”號開過去。
  達爾文由于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沒有等著“貝格爾”號,在那里呆了兩個星期后,就搭乘開往蒙得維的亞的郵船。十一月四日,他在蒙得維的亞找到了“貝格爾”號,該艦為了畫完所有的海岸圖(海岸圖的資料是由一些小縱帆船收集來的),把起航日期拖延到了12月初,所以達爾文再次登岸,決定再深入到當時叫作班達奧利恩塔耳、現在叫作烏拉圭(用注入拉普拉塔河的一條大河的名字而命名)的國家去旅行一次。他這次旅行用了兩個星期,即從十一月十四日到十八日。他預定要去的一個地點就是位于蒙得維的亞以西的科洛尼亞·德爾·薩克拉明托城,而他也打算從那里沿烏拉圭河上流到烏拉圭河東支流的里奧內格羅河(這是同一名字的另一條河)沿岸的小村落梅塞德斯去,然后從那里徑直返回到蒙得的亞。
  剛一上路,他就不得不乘小船多次渡過流入拉普拉塔河的河水橫溢的河流。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完全不習慣于游泳的馬卻很容易地游過了一些達五百米之寬的河流。由于最后几次在陸地旅行時所見到的平原都是极為平坦的,所以現在他看到的地方就呈現出高低不平的丘陵狀。許多小溪和碧綠繁茂的草原使風景更增添了詩意。達爾文于第三天到達了科洛尼亞·德爾·薩克位明托。該城在烏拉圭為爭取自身獨立而同巴西作戰期間受到了极為嚴重的破坏,變成了一片廢墟。此外,這里曾經發生過大雷雨,毀掉了一些建筑物。在附近的畜牧場里,達爾文感到惊奇的是一种樣子象獅子狗的本地牛“尼阿塔”。達爾文指出,屬于這种奇特品种的動物只能食取長得很高的草類,所以在大旱期間,它們由于上唇短而不能食取長得很矮的草類,就輕易地死掉了。
  達爾文在走到清澈的河水迅速駛向南去的壯麗的烏拉圭河岸時,便往北拐去。他在畜牧場里到處都可以遇見熱情好客、彬彬有禮、但又愚昧無知得使他吃惊(例如他們不相信地球是球形的)的高楚農民。他不得不騎馬穿過一望無際的、常常高過騎馬者頭頂的飛帘叢和有馬背那么高的西班牙薊叢。因為牲畜很容易在飛帘叢中丟失,所以這里特別好的畜牧場都密密地座落在沒有飛帘的低濕河谷的地方。達爾文終于到了烏拉圭河的支流里奧內格羅河。從山上一眼望去,這條河流的風景美麗如畫。它又寬又深,水流湍急,從懸崖峭壁的山麓繞行過去,在它拐彎處的外面有一條森林帶,而在地平線的遠處都是綠茵茵的草原。
  達爾文在從梅塞德斯返回的途中,又偶然發現了一些古生物殘骸:在這里他也挖掘出一部分磨齒獸的頭骨、箭齒獸的頭骨和几片大犰狳的甲殼。一些地方的名稱——獸河和巨獸山也表明,整個國家都是這些絕滅動物的墳墓。
  達爾文回到蒙得維的亞,一個星期后搬到“貝格爾”號,“貝格爾”號上完水并曳拖上從洛烏那里買來的“埃德文切爾”號縱帆船,于十二月七日往南朝巴塔哥尼亞方向駛去。
  如果不把一望無際的無數群白蝴蝶向“貝格爾”號舖天蓋地飛襲而來(因此,水手們說是“下了一場蝴蝶雪”)這件事算在內的話,那么可以說,這次航行是一帆風順的,沒有發生過特殊事件。在离哥連德角不遠的地方,被達爾文撒到海里的一張小网撈取了計多在海中浮游的活甲虫,其中一部分是淡水栖甲虫,一部分是陸栖甲虫。達爾文把這种現象解釋為,有一條來自淡水湖的小河在离哥連德角不遠的地方流進海里。
  十二月二十日,“貝格爾”號和“埃德文切爾”號駛進了希望港口,于是在達爾文面前展現出一片真正的荒漠,在荒漠的斑岩塊体的上面展現出一片遼闊的平原,混雜有淡白色泥土的圓形礫石,長在棕袍色粗硬的草的寥寥無几的地塊,多刺的灌木叢覆蓋在它的上面。食物、植物和動物奇缺是該荒漠的主要特征。西班牙人當時想在這里定居下來的一切打算,都因遭到印第安人的反抗和自然界的“不好客”而落了空。從一些地方名字如“饑餓港”就已表明這一點。然而達爾文十月二十四日在這里的無數羊駝中還是射到了一只。這只羊駝除了內髒以外。淨重七十七公斤。達爾文在《航海日記》中寫道:“所以,我們就有了供大家過圣誕節用的鮮肉了。”
  就這樣,在“貝格爾”號上的旅行生活又過去一年。達爾文已茁壯成長為一個博物學家和旅行家,物种起源問題也就愈來愈廣泛地在他面前展開了。恰恰在南美洲,有如此之多的貧齒目化石的發現,許多鄰近物种的地理分布,對于動物的絕滅、動物的适應、動植物的相互斗爭的觀察,所有這一切都在為怀疑賴爾對物种所持的觀點的正确性提供根据。達爾文在這一年仍繼續研究南美洲的地質情況。他的研究工作經常是在困難的環境中進行的,要有十分耐心、孜孜不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要有作出正确判斷的卓越才能,要有善于博得當地居民信任的本領。如果說他在青年時代作為一個采集家、收藏家和獵人就已初步表現出了這些品質的話,那么現在他已鍛煉成為一個善于思考、善于給自己提出問題、并且設法解決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博物學家了。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